喜歡泡茶的茶友會發(fā)現,茶具對于泡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既包括不同茶具的不同使用功能,也包括不同茶具的觀賞性。近年來市面上越來越流行陶器茶具,因為其扎實的質感和富有藝術氣息、易于造型的特性而大受歡迎。
其實我國的制陶歷史已經超過萬年,從新石器時代起,陶器就開始大量出現。陶器的發(fā)明是人類文明的重要進程,它是人類第一次利用天然物,按照自己的意志創(chuàng)造出來的一種嶄新的東西。
那么何為陶器呢?它是指以粘土為胎,經過手捏、輪制、模塑等方法加工成型后,在800-1000℃高溫下焙燒而成的器皿,坯體不透明,有微孔,具有吸水性,叩之聲音不清。質地比瓷器粗糙,通常呈黃褐色,也有涂上別的顏色或彩色花紋的。現代用的陶器大多涂上粗釉。另外,陶器一般可以區(qū)分為細陶和粗陶,白色或有色,無釉或有釉。
講究的茶友一般在沖泡不同茶類時會選擇不同類型的陶器茶具。
粗陶和細陶因為其質地的不同,對茶葉的沖泡效果有直接影響。粗陶因為密度低、吸收性較強,泡起茶來,香味比較低沉。因此比較適合沖泡鐵觀音、水仙、佛手、普洱、黑茶等茶香較厚重的茶葉。而細陶因為密度高、吸收性較弱,泡起茶來,香味比較清揚。因此比較適合清幽型的茶類,比如綠茶、白茶、花茶、紅茶等。
無釉和有釉的陶器,在沖泡茶葉時所造成的影響與粗陶、細陶相似。采用無釉陶或粗陶沖泡同一種茶類時,陶器的吸收性會使茶的味道更飽滿順滑,但如果沖泡不同種類的茶葉,則可能會使茶湯和香氣變得雜亂。采用有釉陶或細陶則對茶葉滋味和香氣的影響較少,同時也不易在沖泡不同茶類時使茶湯和香氣變得雜亂。
泡茶是一種眼、鼻、口、舌、意的綜合享受,因此,對陶器茶具的色彩選擇也至關重要。但是,隨著不同加工技術的進步與結合,陶器茶具的色彩和造型變得十分豐富,此時又該如何挑選呢?其實,萬變不離其宗。可大致將茶葉分為清揚型和渾厚型,然后再根據陶器茶具色調、造型的輕快與厚重來搭配。比如質地較輕薄的淺色陶在上釉后就適合搭配綠茶、白茶、花茶等,而質地厚重的深色陶就比較適合普洱茶、黑茶、巖茶、鐵觀音等茶類。其它諸如圖案、花紋、形狀的元素就根據自身的審美來選擇。
陶器茶具與瓷器茶具的選購
不少消費者在選購茶具時會說“買陶瓷茶具”,但其實,陶、瓷是有區(qū)別的。用陶土燒制的茶具叫陶器茶具,用瓷土燒制的茶具叫瓷器茶具。陶瓷則是陶器、炻器和瓷器的總稱。凡是用陶土和瓷土這兩種不同性質的黏土為原料,經過配料、成型、干燥、焙燒等工藝流程制成的茶具都可以叫陶瓷茶具。
瓷器茶具和陶器茶具雖然不同,但是兩者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系。
在原料上,陶器茶具使用一般黏土即可制坯燒成,瓷器茶具則需要選擇特定的材料,如高嶺土作坯。
在燒制溫度上,陶器茶具的燒成溫度一般都低于瓷器,最低時甚至達到800℃以下,最高可達1100℃左右;瓷器茶具的燒成溫度則比較高,大都在1200℃以上,甚至有的達到1400℃左右。
在釉料上,陶器茶具分為不掛釉和掛釉這兩種,掛釉的陶器釉料在較低的燒成溫度時即可熔融;瓷器茶具的釉料有兩種,既可在高溫下與胎體一次燒成,也可在高溫素燒胎上再掛低溫釉,第二次低溫燒成。
在質地上,堅硬度不同。陶器茶具坯體并未完全燒結,敲擊時聲音發(fā)悶,胎體硬度較差;瓷器茶具胎體基本燒結,敲擊時聲音清脆,胎體表面用一般鋼刀很難劃出溝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