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沃土·見作見人
——為張紅華紫砂作品集作序
中國陶瓷文化源遠流長,在長江、黃河兩流域八千年陶瓷歷史長河中,伴隨著中華民族物質文明進程,經歷了由陶到瓷,陶瓷齊驅的綿延不斷進步與發展。陶瓷生產于宋、元、明清以來的近千年中,瓷器作為人們生活的需求,占據陶瓷的主導地位的同時,隨著中國茶葉種植生產發展和飲茶生活習俗的變化,紫砂陶與茶,共筑了中華茶與紫砂陶文化的光輝篇章。
紫砂壺藝五百年來歷史的發展,是宜興這塊母地上茶葉種植和制陶傳統發展的融合。宜興山區富于紫砂礦藏和薪炭資源,有自新石器時代以至各代陶器遺存,為紫砂發展提供了物質與傳統制陶工藝基礎。宜興是著名陽羨茶產區。紫砂始于末成于明,取決于茶的制作與飲用方法,飲茶自唐宋由蒸團、啐碾、沸煮,到元明以后改為散茶、炒青、中泡、清飲,“茶壺泡茶以砂壺為尚”的時風定位了紫砂陶發展壺藝為主的方向。宜興地利太湖之濱,臨近明代文化重鎮蘇州、楊州、杭州,江南文化中心,壺藝發展與文人的結合,品茗賞壺蔚然成風,賦予紫砂茗壺以書卷氣,促使紫砂陶成為具有鑒賞價值的作品。質樸沉實的紫砂,以自己泥土的個性涉足于茶文化領域,給品茗、功用、質美帶來樂趣。砂壺雅品與中國傳統建筑園林的營造法式、明清家具等環境藝術溶為一體,此是紫砂壺品的風格所在。
立足本土文化,紫砂的繼承與發展,到改革開放的今天,綠色品飲茶風普及時代,紫砂陶業生產和創作的繁榮,離不開代代陶人的不懈努力耕耘。使砂藝傳統薪火相傳。新中國建立,按照國家對工藝美術傳統文化提出的“保護、發展、提高”方針,顧景舟、朱可心、吳云根、裴石民、王寅春、蔣蓉等老一輩名師們,在堅持保護紫砂傳統手工技藝,發展紫砂生活陶瓷主流方向下,恢復生產招收藝徒,自上世紀50年代以來,成功的探索創造出了一條成熟的紫砂職業教育與生產,科研相結合的,“教、產、研”一體化的產業機制,自老一代名師“輔導”起,將他們獨到的技藝,寶貴經驗,各門派之長,傳授給下一代陶人,一代陶人名師又將他們的傳承技術和發展傳給青年一代。紫砂事業于我們邁入新世紀紫砂的發展和取得的成就,有賴于紫砂藝術立足于本土文化,所具有的強大生命力,同時亦歸功于上半個世紀紫砂同仁們在堅守工技藝承傳基礎上的創新實踐,和培育了一代紫砂中堅新人。
本土作者、高級工藝美術師,江蘇工藝美術名人,張紅華女士,就是紫砂陶業承前啟后,砂藝中堅的杰出者。她于1 985年畢業于宜興紫砂中學,轉入紫砂工藝廠,先師從紫砂藝術大師王寅春,系統學習紫砂成型工藝技藝,熟諳精要,后轉入紫砂工藝美術大師顧景舟門下,潛心研習紫砂傳統全手工成型技藝,為其門下女高足之一。
人杰地靈,紫砂原料材質為宜興獨有,原料制備與工藝成型自成體系,紫砂是技藝高超的一門獨特的手工藝匠。張紅華從50年代進廠學藝到后來的幾十年紫砂藝術生涯中,深得前輩師承真傳,也時逢遇到了特殊的紫砂基本功鍛煉的機遇。她學徒習藝得到了王寅春師傅的嚴格的制作基礎訓練,既繼承了王寅春大師多變,善作光、花、筋文、方器等各類作品的特長,在研究所從藝期間,得到顧景舟嚴師的重點督導,秉承了顧老一生壺藝倡導的嚴謹、周到、唯美的哲學藝術思想。張紅華和同道一起經歷了紫砂陶業大生產時期,自5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商品壺計件工資生產,手工壺藝基本功的千錘百煉,不可為后來紫砂作者再得的機遇,使她的基本功基礎特別扎實,這是通過艱苦磨練,得到的一手紫砂壺藝的硬功夫,也使她在壺藝塑造上得心應手。
70年代初張紅華被廠方派任車間技術員,在完成生產任務,技術輔導同時,多次承接并完成企業送往國內外展評作品和國家禮品陶的任務。后以優異的工作業績,入選進入紫砂研究所工作室從事專業紫砂壺藝創作和帶徒傳藝培訓人才。
作者在創作的同時,注重自身藝德,藝風修養,身體力行,堅持超額完成企業創值任務,連年有新創作投入紫砂生產,先后培養藝徒,已成為企業新技術骨干和陶藝后起之秀。
紅華逾40年的壺藝制作與工藝實踐,練就了她過硬的紫砂制壺絕技,她長于素器,特別在紫砂全手工成型領域獨有所長。嚴格的師承,自身的進取,形成了具有自己鮮明個性風格的作品境界。作品自“志泉”70年代獲首屆全國陶瓷美術創作設計評比獎項之后,“青泉”、“上新橋”、“古玉”相繼為故宮博物館,國務院紫光閣和英國維多利亞博物館典藏。“彩燈”、“秦權“等分別于89年榮獲薩格拉布國際陶藝展榮譽獎和92年日本京都世界和平文化大賞展優秀獎等獎項。
今看到紅華女士,簡約、平和、內涵豐韻的砂藝力作,和她那誠實,勤奮的作陶人豐姿,以及作品韻含著前輩們的優秀稟賦,使我們對紫砂健康步入時代茶事文化生活,充滿希望。
張守智
2003年12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