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個名副其實的農民,雖說人長在農村,卻是十分精明能干,他讓畝畝大田“亮麗轉身”為飄散著悠悠清香的茶園,把茶葉推向規模化發展道路的同時,也帶領鄉親們走上了以“茶”致富的路子。他就是松陽縣茗春茶葉農機化專業合作社社長張光。
早在1993年,當大家都還在種植傳統的一年兩季稻谷的時候,張光就在新興鄉上安村自己家的大田里扦插上了福云3號茶葉,并在大家懷疑的眼神中收獲了比種糧高出好幾倍的效益。這也讓嘗到甜頭的張光對“弄茶”有了更大的興趣,他利用自身是村兩委干部的影響力引導村里300多畝的荒山種上了安吉白茶、中茶108、龍井43和烏牛早等優質高產名優茶,并改造淘汰原有低產老茶園236畝。一枝獨秀不算春,“一年茶十年糧的效益”讓張光下決心把村民們組織起來一起種茶。可是在大田里種茶葉,思想保守的村民們有這樣那樣的擔心。作為村干部的張光一拍胸脯:“如果茶葉賣不出去,你們就送到我家,我全部幫你們收購過來,不會讓你們吃虧……”。在他的勸說下,村民們陸續種上了茶葉。如今該村的茶園面積將近3000畝,上安村成為了遠近聞名的名優茶產茶村。
茶園面積增大了,茶葉純手工采摘和制作已經遠遠不能解決問題了。張光就以示范基地建設作基礎,引進和推廣茶葉生產加工新設備,實現茶葉生產全程機械化。目前,該村有茶葉加工場地占地15000萬平方米,廠房14100平方米,各類茶葉加工機械設備齊全,實現了茶葉機械修剪、機械采摘、機械植保和機械加工的茶葉生產加工的全程機械化,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茶葉生產能力和勞動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和勞動強度、增強產品市場競爭力和茶葉產業的社會經濟效益。
在茶業中摸爬滾打多年后,善于思考的張光有了自己明確的思路——創建茶葉專業合作社,把大家的力量組織到一起,形成合力闖市場、增效益,促茶葉生產上規模。2006年5月,松陽縣茗春茶葉農機化專業合作社成立,上安村80戶農戶成為合作社社員。通過合作社組織開展茶園病蟲害統防統治、茶葉加工流通等工作,合作社成員年均純收入達到3.8萬元,比本村其它農戶平均收入25000元高出50.3%。
在茶葉的生產過程中,張光還非常注重質量安全,他積極開展茶園病蟲害防治新技術示范推廣工作,應用高科技植保技術,開展茶葉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示范。2007年,上安村在全縣率先實施茶園病蟲害統防統治工作,通過實施茶園病蟲害的統防統治,全村茶園茶樣農殘檢測均達到無公害生產標準。
在張光的帶領下,松陽縣茗春茶葉農機化專業合作社2008年被評為麗水市示范性農民專業合作社,2010年被評為浙江省示范性農民專業合作社。張光本人也多次被評為新興鄉先進黨員和新興鄉科技先進工作者。(原題《茶農增產增收的領頭雁——記松陽縣茗春茶葉農機化專業合作社社長張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