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許多北方女子一樣,出身內蒙古大草原的王曉燕率直、勇敢。在廣袤無垠的草原上,她敢策馬往任何地方。這次,她橫穿我國8省,再轉道蒙古,終抵俄羅斯。
一個令人著迷的選題——萬里茶路接到北方新報的采訪任務時,王曉燕對萬里茶路沒多大了解。經過一個月閉門研讀,她對探訪萬里茶路怎樣走、如何訪,已經胸有成竹。
“我只做我喜歡的選題,選定了就全力以赴。”身為多家媒體的特約記者,王曉燕說,“探訪萬里茶路是一個令人著迷的采訪任務,但這條茶路還有許多爭議地帶和模糊地帶。”她不愿依循前人走過的老路,也不愿跟官方更多接觸。她更喜歡寫自己所見所聞、所感所悟,用心傾聽坊間的聲音。
萬里茶路,不能丟了安化“生長在內蒙古大草原,從小喝磚茶,但喝的大多是趙李橋的‘川’字磚茶。”王曉燕說,她之前對安化黑茶接觸得不多。幾天前,王曉燕來到了從資料中讀到的安化。
關于“萬里茶路”的起點,目前學術界一般認為:太平天國(1851年)以前是福建省的武夷山,太平天國后,晉商轉向安化采購,從事茶葉貿易,安化成為“萬里茶路”新的起點。
安化在萬里茶路上的重要性,在學術界是得到一致肯定的。“深入安化后,我發現,安化百姓對萬里茶路的認識卻相當少。這和武夷山民眾對萬里茶路的了解,形成截然的反差。”王曉燕說,萬里茶路,不能丟了安化,她重走安化,希望能喚起更多人對萬里茶路重鎮安化的記憶。
“這次安化之行,除真切地感受黑茶文化,加深對萬里茶路的認識和解開了之前的一些謎,我還接觸到梅山文化,張五郎神、蚩尤故里、陶澍,從神到人,安化文化內涵豐富,真的很有意思!”
“拷問”安化茶文化現狀之憂談及安化黑茶,王曉燕有自己獨到的見解。
“安化黑茶近幾年的興盛有目共睹,但茶原料供應的瓶頸、對原產地保護意識的薄弱、某些企業宣傳的不得要領,都成為安化黑茶產業后繼發展的隱憂。此外,安化重視茶馬古道概念的宣傳,卻忽視了萬里茶路中安化重要地位的宣傳。”王曉燕遺憾的是,安化作為萬里茶路重要的結點,卻沒進入最近CCTV10-茶葉之路的行進版行程表。“我認為,安化黑茶要做強做大,待開展的工作還很多。在茶文化建設上,安化黑茶的邊銷歷史很輝煌,但外貿歷史同樣輝煌。實際上,在清朝后期,萬里茶路的主角已經變成安化黑茶。安化黑茶一定要重視與萬里茶路宣傳的對接。”
王曉燕表示,之前采訪武夷山時,她感受到的是濃郁的茶文化氛圍。“他們編寫了《武夷山茶經》等一些茶文化著作。安化黑茶工藝之精細,歷史之輝煌,不比武夷山遜色。在茶文化建設上,安化還有很多事情要做。”
此外,王曉燕在采訪市茶業局負責人時,還特地提到了安化的紅茶。百年前,安化紅茶在俄羅斯、英國幾乎獨步天下,1915年獲得巴拿馬世博會金獎。過去建紅、祁紅、湖紅三足鼎立的局面,已經演變成了建紅、祁紅、滇紅三分天下,如何重振安化紅茶雄風,無論是業界還是消費者都在拭目以待。
接受采訪后,王曉燕去市博物館買了些有關黑茶的書籍。“要完成這次采訪,我還需讀更多的書,行更遠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