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顯祖(1550~1616),中國明代末期戲曲劇作家、文學家。字義仍,號海若、清遠道人,晚年號若士、繭翁,江西臨川人。萬歷十一年(1583)進士。任南京太常寺博士、禮部主事等職。在中國和世界文學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代表作有《牡丹亭》、《紫釵記》等。
湯顯祖深諳茶事,他不僅在劇作中經常提到茶事,還寫過許多茶詩。因湯顯祖嗜茶,故將其臨川的住處命名為“玉茗堂”,自號“玉茗堂主人”,所著二十九卷文集,名為《玉茗堂集》。時人稱他所創的藝術流派為“玉茗堂派”,其著名的劇作《南柯記》、《邯鄲記》、《紫釵記》、《牡丹亭》,合稱為“玉茗堂四夢”。“玉茗”為茶的別稱,可見湯顯祖愛茶之深。
有人形象地稱:“戲曲是我國用茶汁澆灌起來的一門藝術。”所以,古今中外的許多著名的戲劇,不但有茶事的內容、場景,有的甚至全劇即以茶事為背景和題材。在這點上,茶對湯顯祖的戲劇創作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牡丹亭》是湯顯祖最著名的代表作,在這部作品中,作者有26次提到茶,茶在當時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如有早茶(早茶時了,請行)、午晌茶(吟余改抹前春句,飯后尋思午晌茶),還提到茶食(貼捧茶食上)等。
同時,當時人們已經把飲茶與訂親、結婚等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了。如作者在《牡丹亭·硬拷》[新水令]中提到:“呀,我女已亡故三年。不說到納采下茶,便是指腹裁襟,一些沒有。何曾得有個女婿來?可笑,可恨!祗候門與我拿下。”民間男女訂婚以茶為禮,女方接受男方聘禮,叫“下茶”或“茶定”,有的叫“受茶”,并有“一家不吃兩家茶”的諺語。
特別值得一提的《牡丹亭·勸農》這出戲。據說湯顯祖在任遂昌知縣時勤政愛民,勸農耕作,而遂昌賣茶人則驕傲地說,是遂昌的龍谷茶陪伴著湯顯祖寫出了舉世聞名的《牡丹亭》。《牡丹亭·勸農》描寫了采茶、詠茶、泡茶、敬茶等情節。現錄采茶一節:
前腔〔老旦、丑持筐采茶上〕乘谷雨,采新茶,一旗半槍金縷芽。呀,什么官員在此?學士雪炊他,書生困想他,竹煙新瓦。〔外〕歌的好。說與他,不是郵亭學士,不是陽羨書生,是本府太爺勸農。看你婦女們采桑采茶,勝如采花。有詩為證:“只因天上少茶星,地下先開百草精。閑煞女郎貪斗草,風光不似斗茶清。”領了酒,插花去。〔老旦、丑插花,飲酒介〕〔合〕官里醉流霞,風前笑插花,采茶人俊煞。〔下〕〔生、末跪介〕稟老爺,眾父老茶飯伺候。〔外〕不消。余花余酒,父老們領去,給散小鄉村,也見官府勸農之意。叫祗候們起馬。〔生、末做攀留不許介〕〔起叫介〕村中男婦領了花賞了酒的,都來送太爺。
這段戲寫的是南安府太守杜寶出城春游,來到南安(今大余縣)的城郊清樂鄉勸農,清樂鄉的父老,帶領鄉民們到接官亭迎接,并準備了反映當地民風民俗的歌舞向太守獻演。劇中生動地描寫了農家女“采茶勝如采花”的情景。表現了農民喜采新茶、官府下鄉勸農、為茶農插花送酒的場面,也體現出南安府太守對茶葉生產的關心和重視。這種“勸農”的儀式,是歷代王朝的地方官吏,表示關心農民的一種例行公事,也是官吏們了解民情、采集民風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