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建于1994年的躍華茶廠,經過近20年的積累,現已發展成為省扶貧龍頭企業、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去年,躍華茶廠升級為躍華茶業集團公司。公司生產的“躍華牌”蒙頂山茶曾在國內外名優茶評比中,獲獎20余項,躍華品牌日漸深入人心。
這一切,都是董事長張躍華苦心經營的成果。
在今年第三屆(2010)雅安年度經濟人物暨創新人物評選中,張躍華被評為年度創新人物,是雅安茶界唯一一位獲此榮譽的企業經營者。
責任基地安全是企業生命的根基張躍華是土生土長的名山人,自幼隨父輩采茶、制茶,一手手工茶做得一流,是個技術好手。
而今的他,額頭已漸漸爬滿了皺紋。17年來,張躍華將一家小加工作坊發展為現在的現代化企業,成績顯著。但張躍華依然甚少享樂,不喜參加娛樂活動,時常處于憂思狀態,他說:“說句心里話,發展到現在,更多的是責任!”
責任二字從何談起?
2010年4月,張躍華獲全國勞動模范稱號,成為名山縣的第一個全國勞動模范。當時,他也談到責任,深感“壓力增大了!”
而今,張躍華的責任變得具體,他說:“怎樣抓基地,讓農民增收?怎樣創效益,讓工人有飯吃?怎樣開拓市場,做強蒙頂山茶品牌?”
他關注的三個“怎樣”,首當其沖的便是茶園基地的質量安全問題。近年來,國內不斷出現的食品安全事件讓張躍華明白,“基地安全是企業生命的根基,也關系到喝茶人的身體健康。”于是,他率先在名山建立由企業控制的茶園基地。以名山縣紅巖鄉黨村壩為核心,建立了2萬余畝的茶園基地,涉及1000多戶茶農。
核心基地內,茶葉基地的歸屬權屬于農戶,張躍華作為投資方負責基地茶園的病蟲害防治、在茶園內栽種生物多樣化套種樹苗、免費提供茶園管、防、修剪整形機具等。為此,他召集當地村民組建成立了30人的統防隊伍,在農科專家指導下,用生態調控,物理、生物防治等技術,對基地茶園實行統防統管、保證了基地原料的安全可靠。每年原料收購時,他對基地茶葉全部包收購,并高于市場價格。
今年,茶園基地內成立了合作社,在管理上更加規范。
但張躍華依然沒有絲毫放松,仍然把茶葉質量安全放在心上,也一直致力于尋找更安全的病蟲害防控途徑。
創新腳踏實地走出來關注基地安全,他時常行走于茶山田壩間,對每一片茶園都了如指掌。
茶葉加工的繁榮季節,他不是忙于接待各地銷售商,就是在車間現場指導生產。
他是企業的“一把手”,大大小小的事都要通過他,僅僅只有初中文化的他,果斷作出各種決策,靠的不是文化,而是他對茶葉的了解,對茶業的熱愛。在創新上,在躍華茶業發展過程中,難以看到一項突發奇想的舉措,也沒有任何一條捷徑之道,所有的路均是張躍華一步一個腳印走過來的。
在他的身上,創新是他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走出來的。
2007年開始,張躍華帶領員工進行蒙頂山黃芽工藝的恢復與創新,并于2010年申報了“傳統工藝黃芽悶黃技術”專利;2010年,躍華茶業實驗的高溫熱風動態脫水高香綠茶技術被評為了省重點科技創新項目;2010年,在四川省茶葉研究所所長王云、四川農業大學茶學系副教授陳昌輝等專家的共同努力下,躍華茶業研制出一款名為“紅鼎茶”的新產品,使歷來以綠茶為主的蒙頂山茶產品品種更為豐富。
開拓做強蒙頂山茶品牌如今,企業發展到今天,在生產技術上,張躍華信心十足;在茶園基地安全上,他時刻保持警惕,并嚴加防控;在市場開拓上,他則顯得有點力不從心了。
于是,張躍華思考著怎樣借力,借別人之長處彌補自己的短處。首先,他邀請了專門的策劃公司對企業產品的包裝、專賣店的形象進行統一設計,在雅安市區、名山縣城都開辦了專賣店,“躍華”形象逐步樹立在雅安市民心中;其次,他將銷售上的事宜都逐步交接給兒子張波來主管,讓年輕人用現代的思維去闖蕩市場。
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但是,年輕人的思維也時常和他的思維產生沖突,張躍華說:“那時,誰說服了誰,誰就是最后的決策者。”
今年,躍華茶業在成都金沙片區新開辦了一家專賣店。在專賣店的經營中,張躍華思考著,邀請一家營銷公司以技術入股的方式參與專賣店經營,最終進行分紅。這種方式,目前在雅安茶企業中還沒有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