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觀:
正是按照茶農的需要,一點一點摸索、一步一步發展,才逐漸有今天的成績。
要想在茶產業有所突破,必須找出適合自己的產品,走差異化發展之路。
在興山縣提起茶,就不能不提到湖北昭君生態農業有限公司董事長王輝軍。
上世紀80年代他帶領老鄉們種茶,90年代幫助老鄉們賣茶,如今他又將老鄉們團結起來發展茶產業。他的生活與種茶、制茶、賣茶、茶農、茶企緊緊融合在一起。
幫老鄉,與茶結下不解之緣“我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到現在老家的8畝自留地里還種著白茶樹苗。正是按照茶農的需要,一點一點摸索、一步一步發展,才逐漸有今天的成績。”王輝軍說。
最早接觸茶還是1984年,時任興山縣峽口鎮普安村村干部的王輝軍接任村辦茶廠廠長時,興山的茶還未形成產業。大多數茶農種茶只是自家用,很少有出去銷售的。
經過4年的試探性改革,王輝軍改變了傳統種植模式,全村茶產業取得了較高的經濟效益,逐步形成基地規?;?、良種區域化、品質精細化、產品品牌化,生態、經濟、社會三大效益同步提升。
茶葉產量上升了,本應該高興的王輝軍卻陷入了苦惱。當時的興山茶貿易剛剛起步,多數茶農都還是挑著擔子在街上擺攤叫賣。流通不暢使得茶農們盼豐收、又怕豐收。一旦茶園產茶量大了,銷售不出,茶農受影響更大。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他決定在興山縣城開辦“奇山特”土特產品專賣店,專門銷售山里的特產。
短短幾年間,從起步時僅僅2000多元投入,到如今單店年銷售額最高達到300多萬元,“奇山特”的快速發展使王輝軍看見了茶貿易的潛力,他花2萬多元購買了“昭君”牌茶葉商標,擴大經營規模,將昭君系列產品銷售到全國10多個省市。但這時,王輝軍卻越來越感到老鄉們的種茶方式“不對勁”。
2004年,王輝軍參加全縣茶葉工作會議時,縣領導的講話對他觸動很大。當時興山的茶葉產業存在嚴重的“只摘不管、設備陳舊、效益低下”現狀,農民對茶葉生產僅滿足于自家使用或小部分出售,茶葉的效益沒有充分發揮出來。
做銷售只能幫助老鄉們解決種茶的后顧之憂,并沒有解決根本問題。2006年7月,王輝軍帶頭組建興山縣農業產業化發展有限責任公司。第一批產品出廠后,他又開始籌劃產品的提檔升級。在他的努力下,興農公司5000畝有機茶園得到中國農科院杭州有機茶認證與發展中心認證;“昭君白鶴”茶在第四屆中國武漢農業博覽會一舉奪魁;昭君茶先后獲宜昌市十大名茶、湖北名牌產品、湖北省著名商標。
做產業,走有地方特色之路從最早教老鄉種茶,到幫老鄉賣茶,如今回過頭來再教老鄉種茶,王輝軍邊做邊思考,逐漸打造出最適合興山特色的茶產業。
茶產業怎么發展?宜昌鄧村和五峰采花的標準化茶園建設啟發了他。他先后投資近300萬元對基地范圍內的所有茶園進行了大膽改革:以水月寺鎮馬糧坪為中心,租賃經營近3000畝茶園,在峽口鎮普安村租賃近2000畝茶園,統一按照有機茶標準化生產實施改造,基地面貌煥然一新。為了提高茶葉制作能力,他還修建了茶葉加工廠,購置70余套現代加工設備,在古夫鎮腰子坪工業園區新建農副產品加工廠及茶葉精制加工車間1萬多平方米。一系列的舉措,使茶葉單產提高1.2倍,畝平均增收2000元,徹底打破過去存在的“五年一輪換,只摘不管,只收不投”的局面。
2008年底,王輝軍決定與宜昌蕭氏進行戰略合作,并組建了湖北昭君生態農業有限公司。發展茶產業,僅靠借鑒顯然不夠,王輝軍有自己的想法:“傳統的綠茶市場已經很繁榮了,采花、蕭氏都已經形成規模。要想在茶產業有所突破,必須找出適合自己的產品,走差異化發展之路。”通過多次走訪調研,他最終選擇了發展白茶作為企業的主方向。
說起白茶,王輝軍給記者講了一個有趣的故事。最早公司定的是另一個茶品作為發展主產品。有次在界嶺調研時,一個奇怪的現象吸引了他的注意。當地不少村民種植一種色澤偏白的茶。奇怪的顏色讓茶商們不敢收購,茶農們也以為是病樹,紛紛將茶樹鏟掉重栽。是茶樹的問題還是其他原因?他走訪后得知,曾經有個浙江老板計劃在這里建廠,提前派人來推廣一種白茶,后來因為資金問題擱置計劃,而白茶已經在當地推廣開了。
王輝軍當即買下1公斤白茶回去做實驗。經過多次試驗,他發現白茶外形細秀,湯色嫩綠明亮,葉底玉白。后來請教專家,他才知道這種茶非常珍貴,還具有解酒醒酒、清熱潤肺等功效。于是公司決定以白茶作為發展重點產品。
在王輝軍的努力下,如今公司已經擁有湖北面積最大的白茶基地。商販收購普通茶葉0.5公斤最高才40元,但白茶至少要85元。不少茶農因為種植白茶增收收入過萬元。過去茶農不愿種茶的情況不復存在了,如今不少茶農找到他,主動要求為公司種白茶。
白茶對種植環境要求非常苛刻,產量也受到了限制。但由于白茶的品質高,供不應求,公司目前1250公斤的產量未上市就被預訂,收入已達數百萬元。王輝軍說,5月下旬,全省首個有機白茶精深加工技術中心在該公司建立。未來公司還將進一步推廣白茶,“十二五”期間全縣白茶面積達3萬畝,打造湖北最大白茶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