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版的《漢口碼頭》,即將在6月份在央視8套和觀眾們見面。”6日,在解放公園內的一家茶樓里,作家董宏猷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透露。這部33集的電視劇,講述了一個湖北窮小子,勇闖茶葉之路,最終成長為具有民族氣節的一代巨商富賈的故事。“漢口的茶文化曾聞名世界,我們不應該淡忘它。”董宏猷說。
董宏猷接受長記者采訪
近年來,董宏猷愛上了茶。他有點痛惜地說,提起絲綢之路,人人皆知。但武漢曾有一條茶貿易的“絲綢之路”,卻鮮為人知。漢口的興盛,源于茶市的興盛。一個多世紀以前,漢口的茶市曾聞名于世界。這段光輝,湮沒在歷史中。“甚至100多年過去了,武漢人自己都不提,這不得不說是武漢的悲哀。”
董宏猷告訴記者,過去,中國茶出口主要從福建等地區走海路。在清朝太平天國年間,海上運輸被隔斷,茶交易的中心逐漸轉移到漢口,漢口的茶葉被運至陜西、山西,再由駝隊運到外蒙古,最后經俄羅斯到達歐洲后,價格可翻10倍。當時,全世界80%的茶貿易都在中國,而其中80%的茶貿易就在漢口。
“我們所在的茶室,正是這部劇的誕生地。”董宏猷作為該劇編劇之一,在這間不到6平米的茶室里,他和導演錢五一,多次討論電影劇本、劇情構思,甚至爭論不休。
創作期間,董宏猷常邀請碼頭工人、漢正街扁擔到他進行創作的茶樓喝茶聊天、吃飯喝酒。在這家茶樓的包間里,董宏猷向記者模仿勞動人民的步態、嗓門,惟妙惟肖。
從小在漢正街長大的董宏猷,對碼頭生活耳濡目染。“拍攝的時候,很多演員甚至不知道船工號子怎么喊。電視劇里的船工號子是我喊的。”他笑著說,并且現場吼了兩嗓子。
為了拍好這部片子,有關部門投入了一筆扶持資金。董宏猷笑稱,很多觀眾認為這類戲主要追求社會效益,可能會不好看。但《漢口碼頭》是嚴格按照市場規律辦事的,錢最終要還回去,跟以前計劃時代的做法完全不一樣,因此創作團隊頗有壓力,劇作一定要好,要有收視率,最終要由市場認可。
新作將繼續關注漢口碼頭與茶文化
問及正在籌劃什么新作,董宏猷神秘地微笑。架不住記者一再問及,他透露,新作還是跟漢口碼頭題材有關,他計劃在電視劇的基礎上再推一部電影作品,繼續以水碼頭和茶文化為歷史背景,譜寫武漢商人的跌宕傳奇。
他介紹,在飛機、鐵路蓬勃興起前,漢口碼頭曾經是我國著名的水碼頭。沈從文的小說和散文多次提到漢口,湘西的桐油、橘子都要輸送來此,水上營生的湘西漢子沿辰溪、沅水下行洞庭湖,目的地往往都是漢口。千年前,屈原告別楚國都城,往東、往南,前往汨羅,途中也經歷了漢口。李白送孟浩然,石達開戰湘軍,孫中山黃興籌劃起義,漢口碼頭都是他們行腳起落的必經地。
不太廣為人知的是漢口作為歷代茶文化中心,曾經上演無數傳奇故事。據董宏猷調查,漢口在明清時期一直是我國茶葉重要的集散地,全球每年茶葉貿易量80%發生在中國,而漢口一度占到全國貿易量的80%。
“曾經氛圍濃厚的漢口茶文化,如今都湮沒在歷史塵埃里了,很可惜,我希望揭開這一歷史面紗,與人們一道重估漢口碼頭的歷史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