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文學大師林語堂曾說:“中國人幾乎是無地不喝茶,家里喝,茶館喝,自斟自飲,與人共飲,開會時喝,解決糾紛時喝,早餐之前喝,半夜也喝。”從大師的筆下,說明飲茶已成為中國人一種無法割舍的習慣。林語堂好茶,曾悉茶如己,他的閑適和享受生活在我看來比他的學問還要出名。他在《茶與交友》一文中,認為飲茶已成為社交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種媒體。在《生活的藝術》一文中指出:“飲茶為整個國民的生活增色不少。”認為飲茶會使每個人的情緒振奮,精神也會好起來。他喜歡品茶但更喜歡“論茶”:“捧著一把茶壺,中國人把人生煎熬到最本質的精髓”。說明國人愛茶愛到了極點。
談到飲茶,可以說是老舍先生一生的嗜好。他認為“喝茶本身是一門藝術。”他在《多鼠齋雜談》中寫道:“我是地道中國人,咖啡、可可、啤酒、皆非所喜,而獨喜茶。”老舍生前有個習慣,就是邊飲茶邊寫作,創作與飲茶成為老舍先生密不可分的一種生活方式。或許茶能夠給文人帶來詩興筆意,有啟迪文思的特殊功效,以致后來老舍寫出了著名的話劇《茶館》。老舍好客、喜結交。他移居云南時,一次朋友來聚會,請客吃飯沒錢,便烤幾罐土茶,圍著炭盆品茗敘舊,來個“寒夜客來茶當酒”。
茶的確是一種好東西。偉大的文學家魯迅先生喜歡飲茶,而且還頗有研究,曾寫《喝茶》一文,無情地剖析著那些無病呻吟的文人們。題雖為《喝茶》,而其茶卻別有一番滋味,魯迅心目中的茶,是一種追求真實自然的“粗茶淡飯”,而決不是斤斤于百般細膩的所謂“工夫”。而這種“茶味”,恰恰是茶飲最高層次的體驗:崇尚自然和質樸。魯迅筆下的茶,是一種茶外之茶。魯迅先生曾是昔日廣州陶居、陸園、北園、妙奇香等茶樓的座上客。魯迅先生經常是一邊構思作品,一邊悠然品茗,他說:“有好茶喝,會喝好茶,是一種清福。不過要享這種清福,首先必須有工夫,其次是練出來的特別感覺。”其實除了評茶師,喝茶并不需要特別的感受,很多人只要能喝到茶,尤其是喝上好茶,便會愛上它,而且喝茶會慢慢上癮。
張愛玲也好茶,她筆下的“茶”范疇不光廣,且過細有韻。張愛玲自己嗜茶,以致于她的女主角們也常與茶打交道。從珍藏茶壺、就壺嘴品茗、英式下戰書茶、從玻璃杯沖泡、用蓋碗喝之到洗筷子、塞耳朵眼以及杯沿的胭脂漬等令人低回不已的故事里,不難找到她對茶的留戀與品茗主張。從她筆下對曼楨、嬌蕊、銀娣、敦風等很多女人與茶有關的描寫,我便已發現,張愛玲更像一個茶人,比茶研究者還懂茶,她能夠從茶味中提煉出諸多的思想。
茶成了作家們生活中一件韻事,一大樂趣,品茗為作家們的生活增添了無限情趣,增進了心性修養,喝茶便成為了一件很高雅的事情。茶以詩名,茶以文傳。作家們向來對茶有著絲絲不斷的濃情,不僅自己與茶融為一體,還將茶文化一脈輸入中國文化的血脈里。飲茶可以讓人擁有一份純凈怡然的心境,一份寧和清心的心情,一份清靜素淡的心態。作家們品茶、詠茶,實質上是一種人生理想境界的追求。喝茶雅在品,在品茶的同時,何嘗不是在品味人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