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最早發(fā)現和利用茶的國家,茶與茶文化的發(fā)展幾乎貫穿了中華文明的發(fā)展歷史。但余秋雨指出,“如今中國的茶文化對不起中國的茶葉,中國需要重構茶的生存方式,重建中國茶文化。”
“中國茶新的生存方式就要建立一種新的語法系統,當語法比較完整的時候,中國茶的生態(tài)方式就走到了現代,走到了健全。”余秋雨在談到重構中國茶的生存方式時如是說。他認為,這個系統應該包括健康、科學、流通、青春和古典等語法,只有建立了這樣一種“語法系統”中國茶的局限性才能被克服。
余秋雨認為我們傳統的茶文化與茶的生存現實存在一定的脫節(jié),古代文人對于茶的描述多是虛泛的,雷同的,而制茶的人大多不能理解其中的含義,這種傳統的茶文化尚不能說服我們自己的民眾,也就更不能說服國外的朋友,“這是目前中國茶生存狀態(tài)的一個大麻煩。”他認為現在只有建立由健康語法,科學語法,流通語法,青春語法,古典語法組成的一套“語法系統”才能解決這個問題。
在談到這套“語法系統”的構建時,余秋雨首先提到的是健康語法。“健康語法是我們重建茶文化語法的第一語法。”余秋雨說,在這個話題上我們不要難為情,一定要強有力地提出來,因為“喝茶是唯一沒有壞處的嗜好。”在現在這種人們普遍追求健康的大環(huán)境下,我們要強調茶與其他流行度比較高的飲料的比較優(yōu)勢,比如碳酸飲料會導致骨質疏松,喝酒傷身等等。通過這種比較來普及茶葉,首先是在中國普及,進而推廣到世界。
在健康之后,余秋雨又提到了茶文化的科學語法。他認為要用科學數據來證明茶葉的好處,這樣的宣傳效果要好于用文學上的形容詞來贊美茶葉。“當今的讀者對華麗的形容詞已經有了一定的抵觸情緒,而對數據卻是比較敏感”,并且一些數據是來自國際機構,它的說服力更高,不僅能讓中國人更直觀地了解茶葉的好處,同時也能讓國外的茶人了解中國茶葉。
余秋雨談到的第三種語法是流通語法,主要是說目前中國茶葉在流通過程中的標準問題。“我們過年過節(jié)會收到很多很多茶,越來越精美,名字特別好聽,里面也有很多圖章,詞匯都好極了,但是它沒有在統一的標準化的程序里邊,我們很難相信它。甚至造成有的商家為了搶流通而違背了流通的真正規(guī)則。”他指出,真正的流通需要有一個標準化的、統一的等級評判,在這方面需要國家和地方政府的力量。
余秋雨提出,在這套語法系統中很重要的一點是青春語法,因為年輕人是一個巨大的消費群體,但是我們現在的茶文化總是給人一種衰老感,“好像一種對著水壺頭發(fā)花白滿臉皺紋的人才是喝茶的形象。”他認為,要先通過建立青春語法讓茶葉在年輕人中普及開來,比如在原味茶的基礎上加入其他的味道,像水果的味道、玫瑰的味道等,還可以從銷售方式上迎合年輕人的習慣,比如加強網上銷售的力度。
青春語法的構建可能會引起一些“老茶人”的反感,好好的茶怎么能加進別的味道呢。對此,余秋雨就提出,在建立青春語法的同時還要保留茶葉專業(yè)性的高貴,這就是整個“語法系統”中的古典語法。余秋雨認為茶葉的青春語法與古典語法完全可以融合在一起,通過青春語法讓茶葉得到普及,同時建立一個古典語法的坐標,讓人們意識到真正好的東西還是不加其他味道的茶,也就是實現一種消費意識的轉型和回歸。
“中國茶新的生存方式就要建立一種新的語法系統,當語法比較完整的時候,中國茶的生態(tài)方式就走到了現代,走到了健全,走到了比較像樣的時代,我們原來的局限性就克服了。中國有很多種茶,每種茶都有每種茶的特點,只要發(fā)揮各自的優(yōu)勢,就能開辟中國茶文化的新時代。”余秋雨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