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吧欧美-色吧五月婷婷-色吧亚洲欧美另类-色吧在线视频-国产一区二区高清视频-国产一区二区高清在线

首頁 /  茶文化 /  名人與茶 /  茶人呂增耕

茶人呂增耕

呂增耕,男,1916年生,浙江省嵊州市人。出身貧寒,自幼在家牧牛,后考入免費的半工半讀的農業學校。1936年畢業于浙江省金華實驗農業學校農藝科。先入吳覺農創辦的浙江茶葉改良場擔任茶樹栽培兼茶中訓練班教師,又去方翰周籌辦的婺源茶場、浮梁茶場、河口實驗茶場參與籌建工作。1940年至福建崇安茶葉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員,1945年抗戰勝利后至臺灣魚池紅茶試驗場任技士,“二二八”事變后回浙江,1947年在杭州籌建之江機械精制茶廠,改變外銷茶手工操作為機械制造,獲得成功。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后,歷任全國茶葉公司技術干部講習班輔導員、紹興紅花推廣大隊越南區中隊長、紹興市人民委員會委員、紹興茶廠工程師等職。

呂增耕從事茶葉研究已達60多年,在改進茶葉加工工序,提高茶葉質量方面多有貢獻。

建國初期,紹興地區改綠茶為紅茶,由呂任中隊長的茶改隊在各村辦起初制所,實行評青記分、合工合茶的集體制茶方法,解決了一家一戶生產茶葉的困難。茶款按評青等級數量現款結算,茶農對茶改隊非常信任,茶葉品質優良,可與祁紅媲美。紹興紅茶精制廠建立后,按制茶機械流程裝置茶機,并實行部分茶機聯裝,減少工場搬運,提高功效,創造了紅茶制工、揀工全國同類型工時最低的新紀錄。1953年,珠茶工場建立,呂改革手工制茶方式,減少茶葉炒重復,機械流程順暢,工時節省,后制造珠茶各廠均采用此法。茶葉精制,最繁重的就是勻堆裝箱工作。裝箱以手工搖動,工人腰酸背痛,呂設計了裝箱機與勻堆機,按篩號茶比例進茶,兩層平面輸送帶送至裝箱機貯藏斗,定量入箱,以震動輪震動茶箱,分量正確,省時省力,提高工效4倍。1956年時,茶葉烘干仍停留在烘籠、地灶用木炭烘茶的階段,呂設計了鐵質手拉百頁烘干機,配以爐灶,較烘籠提高功效6倍,品質優良,烘干機造價低廉,解決了紅茶初制烘干難題。1968年,呂參與研究成功珠茶炒干機。珠茶成型炒干的炒三青,炒對鍋,炒大鍋三道工序,本來均靠手工操作。一個熟練工人,站在斜灶前,化費十五六個小時,才能炒干25市斤,如果技術不好,成圓率低,降低經濟價值。經嵊州北山電機廠,三界茶廠,紹興茶廠進一步研究,以曲軸裝炒板,也能抄成圓茶,并且結構簡單,造價低廉,由省土產公司召開現場鑒定會議,該機較手工制超過1-2等,工效提高8-10倍,節約燃料三分之一,后在嵊縣農機廠及鄞縣樟水機電廠定點制造,供各地茶農采購,增加了珠茶產量,提高了茶農經濟效益。

1976年退休后,幫助紹興金屬鈑廠轉為紹興茶葉機械制造廠,專業制造初精制茶葉機械,使茶葉制造全程機械化。1985年,協助成立紹興市產銷服務公司,組織各縣社隊20多家,幫助提供制茶機械、制茶技工,以茶農生產的初制品加工成精茶出口,減少中間環節,使茶農增加收益。

1980年,呂增耕編寫了《茶葉加工與加工機械》,由北京科普出版社出版,吳覺農先生為此書寫了序言。

1993年,編著《中國茶樹》,由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出版,此書闡述中國是茶樹原產地,駁斥了原產地是印度的謬論。并搜集各省優良品種140多個。

由于呂增耕先生在茶葉生產研究方面的貢獻,先后榮獲紹興市勞動模范、華東軍政委員會貿易部貿易模范工作者獎章和中國茶葉學會科技工作40年以上表彰狀,其事跡編入《中華當代茶界茶人辭典》。鄞縣樟水茶機廠譽之為白求恩式的戰士,因該廠搞茶機試制,呂增耕三指受傷、一指成殘,仍堅持工作至茶機出廠。1997年,呂增耕將茶葉研究及農業方面的書籍300余冊,捐獻給紹興魯迅圖書館,受到有關方面的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