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吧欧美-色吧五月婷婷-色吧亚洲欧美另类-色吧在线视频-国产一区二区高清视频-国产一区二区高清在线

首頁 /  茶文化 /  名人與茶 /  過三道坎才能成為大茶商

過三道坎才能成為大茶商

凡商人都希望生意做大,茶商也不例外。但是在以泉州為中心的閩南茶商圈里,大茶商卻并不多見。

相反,在北方茶市特別是以北京為中心的華北、東北茶市,大茶商卻比比皆是,令人稱慕。以經營安溪鐵觀音為例,北方茶市所賣產品,無一不來自安溪本土,北方茶商并沒優于閩南的地時地利,且經營成本明顯高于閩南同行。

是什么原因使北方茶商與閩南茶商,在成長上有如此之大的差別?11月7日,安溪縣組織“安溪鐵觀音神州行北線行”活動,本報記者隨行在北京茶市調查時,接觸了兩位茶商,并從他們的“現身說法”中,獲得他們對上述問題的看法。毫無疑問,他們關于大茶商要過三道坎的觀點,不是上述問題的全部答案,但對想做大茶商的閩南茶商來說,相信會有一定借鑒價值。

茶商小檔:王燈良,男,38歲,北京一品得茶業公司總經理。1994年經營安溪烏龍茶至今,現在北京市擁有大小茶店76家,去年售茶營業收入2300萬元。

茶商小檔:蘇金國,男,43歲,北京金麗鐵觀音茶葉公司經理。1998年開設公司專營安溪鐵觀音,目前擁有兩家茶店,是北京馬連道茶城出口韓國茶葉的最大商家。

首道坎:攻大戶———精誠所至金石開

北京京華茶葉總公司,是北京市最大的國有茶葉經營公司,不僅供應北京等華北地區茶葉批銷,而且北京出口國外的茶葉,該公司也擁有40%左右的份額。在北京,做茶葉生意的人都明白,想做大茶葉生意,京華公司這“款”不能不“傍”好。

王燈良1992年來北京就聽說“這個道理”。那時王在他叔叔的茶店做伙計,一天要騎自行車100多公里,縱橫北京大街小巷做茶葉推銷。他說,他有點不服:為什么做茶生意非向“京華”低頭呢?

這樣的憤然和疑問持續了兩年,但是蹬車賣茶葉的命運,并沒有因為他的勤勉吃苦而改變。因為叔叔十分固執,不肯放棄叫賣推銷這種方法,無奈他只得棄叔叔而去。

1994年王燈良創立自己的公司,他躊躕滿志,認為接近京華公司并非不可能。于是那天他穿戴整潔,帶上禮品和茶樣登門,希望京華公司能接納安溪鐵觀音。

可他碰壁了。“主營花茶、綠茶的京華公司老總,甚至不知什么叫鐵觀音”,轟他出門時,京華的工作人員甚至對他說:弄些臟樹葉能糊誰?讓傷心的王燈良,站在門口“半晌說不出話來”。

不過這才是王燈良傷心的開始。在隨后的半年時間里,他一次次跑京華公司,并由原來只帶茶樣,到后來連泡茶的茶具也給搬了過去演示,可連門衛也笑話他“癡心不改”,京華公司的大門始終對他緊閉。

王燈良說那時他曾“由傷心轉為絕望”,跑京華的次數他自己記不得,但細心的妻子卻幫他一一記下,共有84次。

有一點王燈良夫婦不知,被他夫婦倆視為“仇人”的京華公司賈總經理,其實是有心人。他私下也把王燈良半年來跑京華公司的次數記下,并認為“此人有心”。當然這是王燈良事后才知道的。

出現轉機的也就在第84次。王燈良稱這一天他永遠不會忘記,那天上午9時他到京華公司等著,約10時許,公司秘書讓王進去見老總。王說,他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但還是小跑著見賈總。

賈總開了金口,王燈良一下獲得了10多個品種100多箱、40萬元的茶葉合同。自此王燈良成了京華公司采購安溪鐵觀音的最大客戶,并由此積累了日后發展自己連鎖店的巨大資金。

與王燈良一樣用耐心和誠意,跨過了茶經營由小到大門檻的,北京金麗鐵觀音茶葉公司經理蘇金國,28天時間鍥而不舍,做成第一筆茶生意,并由此打開與韓國茶商業務聯系渠道,在北京馬連道茶城,也被奉為“經典”。

1997年7月,貸款10000元闖蕩北京茶市的蘇金國夫婦,做起茶販生意。稍有積攢后,夫婦倆注冊“金麗”公司,原想起這樣一家帶“韓味”的公司,可以吸引韓國茶商,沒想到公司開張28天,才做成第一筆生意。

做茶販時蘇金國就聽說韓國人喜歡安溪鐵觀音,在公司開業的28天間,蘇說,他除韓國駐華使館不敢進外,其他在北京的韓國人聚居地,他都跑過。

跑動中,他認識一個中文名叫“呂志岳”的韓國茶商,此人到過蘇的公司,也拿回不少茶樣,但就是不下單。蘇說,那段時間,他很困惑,但他堅持時常聯系,曾經他也想過要打折少賺,但轉念一想,安溪鐵觀音這么好,不應賤賣,就這樣雙方相持著。

公司開業28天時,呂志岳終于主動上門買下1000多元茶葉試銷。蘇金國不嫌人家要貨少,他知道安溪茶葉至此可銷韓國。他說,這是韓國人與陌生人做生意的習慣,意在考驗生意伙伴的合作精神。

果然不出所料,呂志岳在10天后下單20萬元,此后每個月遞增,直到現在每月約80萬元交易量。在此過程中,韓國在京的4個大茶商,也聞訊分別與他建立業務聯系,連韓國駐華大使館也向他買茶。

蘇金國對記者說,這是運氣也是誠心所得。做茶生意如果不做大客戶,發展就不快,而做大客戶生意,成功的要訣往往不是大門面大資金,而是合作的誠意和足夠讓人看重的耐心。

二道坎:搞營銷———方式常新效果好

王燈良雖說只有小學二年級文化,但他善于創新售茶方式,銷量總是別人的幾倍幾十倍。對此,他的體會是,茶是死的,人是活的,有好茶,加上有好推銷,不愁事業做不大。

1997年,北京茶市進入茶價比拼階段,不少商場、專柜、專賣店賣茶,也學別的商品推銷方法搞打折賣茶。王燈良轉了幾個商場后認為,安溪鐵觀音不宜加入這種自賤的營銷方法。

可新辦法好辦法是什么呢?他想到北京人愛釣魚并把釣到的魚買下,以顯示成就感。從中他悟到,其實這是一種消費者對購物行為的主動參與。他設計了2兩半斤一斤三種紙桶,讓消費者買安溪茶時自己裝,結果在北京翠微商場一登場,當天售茶6萬余元,相當于平時的十多倍。

他對記者分析道,成功的奧秘就在于人們購物,都有貪圖便宜心理,同時又有親手參與的欲望。他讓人自己裝茶,只以桶論價,既滿足消費者占點便宜心理,又讓消費者充分顯示購物成就感,因此吸引力自然大增。

去年中秋節時,王燈良一個月時間賣出茶葉1.6萬斤,秘密就在于他事先與京城幾大月餅商聯手,以茶配月餅方式推廣。結果月餅商大做廣告,而他跟著沾光,茶銷量一時飛漲。

事業急劇增長,王燈良也遇到投資收益周期與投資回收增值的矛盾。一轉念,他想起“煙酒茶不分家”俗語,于是他派人同北京大大小小煙酒店掛鉤,利用他們的現成店鋪和消費群,做起搭售生意,現在僅這些煙酒店,一個月就可為其增加售茶量上萬斤。

蘇金國也是善于變換方式售茶的人。他打開韓國茶市通道后并不滿足現狀,他打聽到韓國在京留學生和商人有1萬余人,若以每月每人1斤茶消費量算,攻下這個市場可增加1萬斤售茶量。他二話沒說四處聯系各高校留學生,同時,到處尋找韓國人在京聚居地,硬是采用“送貨上門”方式,拿下這個市場。

王燈良、蘇金國總結茶營銷時,特別反對守店經營,認為茶商要有所作為,就要主動出去找市場,而找市場要靠新的營銷方式,這樣開拓的消費熱點才有活力。

三道坎:做行家———把握大局免失誤

“生意就是買賣,能做多大的買賣,取決于能把多大范圍的買賣信息握于手中”,蘇金國說,大多數茶商只在自己的熟人圈內做買賣,而他不同,他總是“吃著碗里的看著鍋里的”,在市場中找買賣。

2000年,北京許多婚喪喜慶徒然莊重起來,禮品茶勢頭大增。許多需求通過終端茶店,逐級向批發集中,一些茶商滿足于生意增加即可,而蘇金國想法不同。他認為這是市場大局變化,要做大就必須從高端直接獲取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