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吧欧美-色吧五月婷婷-色吧亚洲欧美另类-色吧在线视频-国产一区二区高清视频-国产一区二区高清在线

首頁 /  茶文化 /  名人與茶 /  “北京老壺”和“壺言壺語”

“北京老壺”和“壺言壺語”

鼓樓一家茶葉店的二樓,紅木桌椅加幾件古意的擺設,是能看見后海的最樸素的茶室。鐵壺里的水開了,茶具齊全,電腦打開,“壺言壺語”拿出自帶的“普洱”做上一泡茶,手法嫻熟,順便瀏覽自己的新網站,這樣的一個下午,花了10塊錢水錢。

在網上各大茶葉論壇都很有名氣的“北京老壺”和“壺言壺語”,都是四五十歲的老北京人。從小把茶水當白水喝,真正走上“茶客”這條路,也就4年的時間。“北京人以前只喝花茶,60年代最貴的也就是12塊錢1斤的茉莉花茶,花茶香,適合北方人口味,用不太好的綠茶做,價也不高。”“老壺”在茶葉流通協會工作過,“壺語”做化工行業,都是普通人。茶葉從柴米油鹽中分離出來,變成高檔貨,在他們的記憶中是90年代中期的事。“那時候能流通起來的茶葉種類還很少,但是有關茶葉的故事越來越多,需要消費好茶的人多了起來。我做生意的朋友們互送的最早的高檔茶是鐵觀音,同時還有一種不倫不類的‘三泡臺’也火了一陣,根本就不是茶。”1995年,懂茶的不是專門研究機構的學者,就是做茶生意的,真琢磨著喝茶的人并不多。“可是人人都希望家里有點好茶。”鐵觀音能一下火起來,有很多偶然因素。形狀、口感、制作工藝對于大部分人都很陌生,產量又小,很快在龍井和花茶之后建立了認知度。

“老壺”買過的鐵觀音,什么價格的都有。“最早愛喝茶的人都琢磨鐵觀音,就和現在的普洱一樣。慢慢就明白了,茶葉的好壞,不在價格上。有一次我買200塊錢1斤的鐵觀音,另一個人去買就是1200塊錢1斤。茶客不是買出來的,是喝出來的。以前我是跑遍所有的茶葉店去品,老板喝什么茶,我就要喝他那種。一開始要多跑幾家,喝多了就明白了其中奧妙。茶葉的價格無非就這么幾點,一是茶青原料的價格,鐵觀音從四五十元1斤的茶青到四五元1斤的都有,六七斤茶青出1斤茶葉;二是加工工藝,這個就比較復雜了,做茶做得好,茶青的價值才能體現出來,從采摘手法到烘焙火候,每一道工序都有可能成就或毀掉一批茶,鐵觀音特別講究發酵的溫度;三是有沒有公認的行家認可,一批茶因為哪個專家夸獎價格就上去了。至于影響茶葉價格的其他因素就是商業手段了,現在茶葉拍賣會出現的天價茶葉,并不是行業定價的標準,有可能是因為少,不過更多的時候是廣告效應。”

“壺語”1998年第一次購買鐵觀音是在臺灣朋友的推薦下,“聽說這個高檔,就有點附庸風雅的意思,我喝的時候記得是18塊錢3兩的小包,喝了不到半年,喜歡上了,價格也上去了,1998年年底,我去馬連道買的鐵觀音,砍完價300塊1斤”。

“鐵觀音喝到癡迷的程度,產量越來越大,價格也混亂了起來。安溪每年6、7月份都有一個斗茶會,小作坊、小茶廠都會參加,由當地茶葉協會組成民間評審團,評出當年的茶王,定出等級,不過這樣只能規范產區的批發價格。2002年,鐵觀音的質量發生了巨大變化。原來第一泡水要倒掉的,第一泡卻滿屋子香氣四溢,誰聞見都喜歡。我買回去一喝,到了第二泡,第三泡,就開始犯惡心。新開發出來的這種叫‘空調茶’,沒有按照發酵過程一步一步來,而是放在空調房間,輕微發了一下,所以只有茶香,但我們要的是水香,要喝著香,不僅是聞著香。”對于“老壺”的指摘,老板卻認為,對于一般人,一泡就香的茶才好賣,“水香”費工費時又難賣,“鐵觀音的熱潮也就慢慢退去了”。

“一開始想知道真正的好茶是什么樣的,就挑最貴的,慢慢喝才領悟出一些門道。大紅袍的原產地只有4棵樹,龍井的原產地18棵樹,再宣傳老茶樹,御用茶樹,每年六安瓜片頂級茶葉就1000斤,最好的300斤也不可能流通。”“壺語”喝茶的心態開始平和淡然。“我找了一段時間的好烏龍,一直不得,后來臺灣一位茶商寄給我12個品種的茶樣,來自專供渠道,只替大老板找茶,確實好喝,可是大陸不可能銷售,我們只能喝到福建生長、用臺灣工藝加工的烏龍茶。”“老壺”指出原產地的局限性,和大眾對豐富口味的追求產生了矛盾。而離原產地很近的上下游的茶場,環境也很好,茶的質量他認為區別不大,“只在于你喜歡什么口味”。“綠茶的標準是最規范的,有國家級的評審機構和科學系統,按照指標一項一項化驗,評比出等級。這樣的標準化雖然可靠,卻喪失了很多個人體驗的樂趣。何況現在龍井產區的污染嚴重,山東、湖南都有自己生產的龍井。”科學標準現在慢慢地讓位給了個人標準,盡管還是有人沖著“大紅袍有限責任公司”的包裝盒掏腰包,這些表面忠于產地的行為在茶客們看來只是不懂茶的表現。“名氣、價格都是茶葉外在的東西,有時候不能作為衡量標準。我1996年買4800元1斤的龍井,不會喝也沒喝出好處,后來懂茶了,反而覺得所謂‘四大名樅’并沒有均一的質量,山內外、水上下游,都影響茶的感覺。”

在茶客們看來,2003年之前對茶感興趣的只是小部分人,直到“非典”來了,綠茶的保健功能被廣為認可。“老壺”和“壺語”都是2002年就擔任各大茶葉論壇版主的,“以前都是很少人討論,‘非典’過后茶一下子火了。新開的茶葉論壇注冊都過了萬”。網絡的推廣使喝茶從純粹的個人體驗演變成了小群體行為。“壺語”說:“以前也就自己在家里,一天上午3種茶,下午3種茶,喝著舒坦,但是有了論壇以后,大家經常就一個問題討論,久了也就認識了。我經常托產地的朋友尋覓好茶,先寄過來一點茶樣,我覺得好,匯錢過去再買一些。只有一次寄來的茶和茶樣不符,不過要是斤斤計較,也喝不到好茶。”

緊接著鐵觀音,烏龍茶、綠茶、普洱各自引領了一段潮流。每一次熱潮都帶動一批人加入品茶隊伍,茶愛好者越來越多。“老壺”一直在做資料收集和調查,不僅四處參加茶博會,自己還把每次品茶的過程詳細寫出,甚至茶葉的變化、茶湯的顏色全都拍成照片供茶友分析欣賞。茶葉愛好者論壇上結交的茶友們,大都是“老壺”、“壺語”這樣純粹的茶客,能做到每個禮拜帶著各自的好茶和茶具,來到相熟的茶室,十幾個人一起賞論。“一個大長桌子上,各行業的人都有,還有學生,就是沒有茶商。喝完茶再去樓下小店大吃一頓羊肉湯餅,喝茶是快樂的事,不需要風花雪月的形式主義。”“壺語”喝過很多好茶,大都來自茶客們的饋贈。“其實好茶是買不到的,產量太少,做不到有效流通。”茶友之間的人際關系使得茶葉有了另一種流通的可能性。茶葉的品種和品質越來越復雜多樣,如果愿意,每個人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茶。

除了交流的方式,茶客們尋茶的方式也不再追隨前人。“北京有些老人,認的是‘張一元’、‘吳裕泰’這種老字號,看著那個小方包,他心里就舒坦。還有一種人喜歡上茶館、茶藝樓的,為了不全是喝茶,享受環境、放松心情是關鍵。”在茶客們看來,這些方式都附加了太多其他因素,忽略了茶本身。“我們尋茶多次去過原產地,出六安瓜片的地方,有個大水庫,坐40分鐘的船才能到茶場,兩旁是霧濡濡的山,那個茶畦非常美,一點污染都沒有,當地人都不用洗衣粉。有不少茶友,經常組織四五十人的團購。一個人去原產地的茶青市場,買大麻袋裝的茶青,一袋一袋挑過去,然后再找好的師傅加工,每一步都親自看,十幾天的時間跟下來,費用均攤。除了放心,也便宜得多。”

馬連道茶葉城是茶客們的福音,也是周末必去的地方。“以前去舊貨市場買茶葉,古玩店和茶莊就沒分開過。我們去馬連道,有點像女孩逛商場,進去就出不來了,一家一家仔細地比較研究。真掏錢的時候一定是喝著最好的。這樣幾年下來,固定了幾個茶店。他們進了貨,有時候拿不準價位,還讓我過去給定價。我喝過許多店的,自然知道高低。”北京的一手茶城搞批發的就是馬連道,二手的還有福麗特,至于各處茶葉店,“老壺”和“壺語”更是如數家珍。“春天要喝明前龍井,我們會早早就聯系產地的朋友和熟悉的店尋貨,都說茶葉貴,再貴的少買點,我們覺得也就和喝飲料差不多。馬連道原本是批發市場,和風雅離得很遠,不過對于真正的茶客,在乎的是茶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