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馬古道”是云南、四川與西藏之間的古代貿易通道,由于是用川、滇的茶葉與西藏的馬匹、藥材交易,以馬幫運輸,故稱“茶馬古道”。
云南省思茅市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依據傳統貢茶制法特制的6個“金瓜貢茶”,今年10月中旬將隨一路北上的“馬幫茶道·瑞貢京城”馬幫進京,分別贈送故宮博物院、人民大會堂、中國歷史博物館等六個部門永久收藏。
記者在普洱縣看到,這6個九瓣圓形“金瓜貢茶”已壓制成型,下一步將進行包裝和配上蓮花底座,待送權威機構檢驗后,即可進京。據介紹,除了用模具進行手工壓制外,與傳統的“金瓜貢茶”相比,其它沒有任何變化。
普洱“金瓜貢茶”是清朝時皇家的指定貢茶,由精選的大葉種野生普洱茶茶箐制成。清雍干時期指定云南普洱府進貢普洱茶,前后將近200年,延續至清朝末年中斷,160多年來普洱貢茶再沒有進京。上世紀60年代初,北京故宮還存放著清朝沒有用完的數噸普洱貢茶,包括團茶、女兒茶、茶膏等品種,故宮博物館至今還保存著一個當年的普洱茶精品“人頭茶”(人頭形狀的茶團),重約2.5公斤,形狀完整,色澤鮮明。
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勐臘縣易武古鎮的一個民居。
在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勐臘縣易武古鎮里,沏好準備供客人飲用的普洱茶。
普洱茶在清明時大多是分別做成團茶、散茶和茶膏,在經過一段時間陳化后,再進貢朝廷。而“金瓜貢茶”制作完成后不僅氣派,而且便于運輸。因“金瓜貢茶”代表“九九至尊”,故而進貢數量極少。這次由普洱茶集團依古法手工壓制的6個“金瓜貢茶”每個重19.9公斤,但與以往進貢朝廷享用不同的是,這次是由云南省政府贈送給北京故宮等部門收藏。
【踏訪茶馬古道】
云南古茶山的新圖景
沿著一段藏有螞蟥的山間小路,25歲的茶農許永梅走進地處云南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勐臘縣的熱帶雨林中的古茶山,開始她平日都要 進行的勞作——采摘古樹新茶。
許紅梅所生活的村莊名為曼莊村,在她家背后的群山就是著名的云南六大古茶山之一“蠻磚”。
由于躲過了第四紀冰川期,包括蠻磚在內的攸樂、革登、倚邦、莽枝、易武等六大古茶山存有大量古茶樹,這些古樹雖經數百年來代代采摘,仍然能冒出新芽,成為像許永梅一樣的大批茶農穩定的家庭收入來源。
專家認為,云南大面積野生茶樹群落,眾多樹齡在千年以上的古茶樹,豐富的種質資源,顯示人類馴化使用茶葉歷史的古茶園,在世界上都具有鮮明的唯一性。
在自己“管轄”的古茶園,許紅梅說:“這些從古樹上采摘后晾干了的茶葉可以賣到每公斤90塊錢左右,我家一年可以賣出大概三、四百公斤茶葉。”
這些采自古茶樹的茶葉可以通過大茶場的機器,或是小作坊的手工制成餅茶,也就是大名鼎鼎的普洱茶。
帶著淡淡的茶香,這些餅狀的普洱茶一旦在熱水中軟化、散開,可以呈現一種波艮第葡萄酒的紅色,絲滑的苦澀及隱隱的甜味令人飲后難忘。專家認為,常飲此茶對于高血壓、高血脂、腸胃不適、高膽固醇和消化不良等問題均有較好效果。
早在唐代,普洱茶就銷往全國各地;在明代至清代中期普洱茶加工的鼎盛時期,茶葉被運往包括馬來西亞、緬甸、印度在內的世界各地。
時光荏苒,普洱茶如今仍然在市場上熱賣,有些陳年茶被炒到每100克16萬元人民幣的地步,價格之高令人咋舌。
2004年,在普洱茶故鄉之一西雙版納,全州發現的古茶樹面積已有13萬畝,全年的茶業產值達到2.21億人民幣,占到全云南省茶葉產值的18%。像許紅梅這樣的一個茶農,家庭年均采茶收入可達4萬元左右。
對于中國百姓來說,制茶、飲茶的習俗已經延續了千余年;至今埋沒在荒草中的、橫亙于滇川藏大地的茶馬古道就曾經是運送茶葉的重要通道,有的專家稱其為“南方絲綢之路”。
令人擔憂的是,云南古茶園的面積已由上個世紀50年代的50余萬畝縮減到了20余萬畝。不合理采摘,過度開發,大面積毀茶種糧種蔗,單一化茶園替代,在古茶園、古茶樹周圍建設新茶園等行為,使古茶樹受到打擊。
現在,當地政府和百姓逐漸認識到這些老茶樹的價值,開始采取一些措施保護古茶山、古茶樹,使其免于過度采摘和保護不力。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所、云南農大等單位的20余位專家最近也發出緊急呼吁,建議盡快成立云南古茶樹保護委員會,建立云南古茶樹資源信息庫,將樹齡在800年以上的野生、過渡和栽培型古茶樹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對象。
據了解,預計到2010年,西雙版納將發展茶葉面積50萬畝,實現茶葉總產值12.2億元,當年曾經在茶馬古道上扮演重要角色的古茶山、古茶樹、普洱茶將更加煥發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