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吳覺農一生的茶葉事業中,關心、支持家鄉茶葉生產發展是重要的內容。1925年,當他從日本留學回國后,就在朋友們幫助下,籌資3000銀元,在上虞南部的四明山麓——泰岳寺辦起了茶葉公司,從此上虞縣山區開始了大規模栽培茶園的歷史。當時,他就想推行機械制茶,但因政局動亂、資金不足而中斷。1935年,他在籌辦浙皖閩諸省茶葉改良場的同時,又來到上虞,并從浙江省建設廳爭取到農業工賑款5000銀元,在蒿壩辦起了浙江蒿壩農場,開墾茶園1000多畝,植茶樹35萬株,使上虞茶葉面積進一步擴大。1936年至1937年,吳覺農帶領一批茶葉界有為之士,約請進步文化人士,齊集于嵊州三界,開展了規模更大的創辦茶葉改良場的活動。
嵊州三界地處紹興、上虞、嵊州交會處,歷來是紹興平水綠茶重要產區。1936年5月,吳沉農由浙江省農林改良場場長莫定森陪同,來到紹興,經紹興、上虞、嵊州、新昌多處考察,選定紹虞嵊三縣交界處三界為辦場院地址。這里靠近公路,茶農有豐富制茶經驗,又有龍藏寺,寺內有古井,寺中的芝山書院有校舍二座,共平房24間,樓房12間,荒山有200多畝,有較大發展余地,于是就在這晨建立浙江省農林改良場茶場,吳覺農受任為場長,不久改稱為浙江省茶葉改良場,仍由吳兼任場長。據蔡德憶、吳忠鈞撰文回憶,“當時吳老穿著布鞋,親自在茶園里來回奔跑,搞調查研究,掌握第一手技術資料;在茶葉加工場里聚精會神地分茶、驗茶,研究提高茶質量。”由于吳覺悟農的努力,三界的省茶葉改良場很快就取得了顯著的成效。首先是積極引進和選育良種,示范推廣茶業科技。改良場免費為茶農提供優良茶苗,并進行茶籽播種、插枝繁殖、群體選育等育種試驗,又開展茶樹病蟲害的防治研究。其次是發展機械制茶,改良平綠品質。改良場引進和身制制茶機械、手制茶具等設備,推廣早摘嫩采、隨采隨制、改良殺青等方法,精制加工高檔名茶。第三,舉辦茶技培訓,輸送專業人才。改良場舉辦多期茶訓班,吳覺農親自講課,向學員進行茶樹栽培、茶葉加工、茶葉檢驗、茶樹病蟲害防治、茶葉經濟等知識教育,培訓班學員結業后分配到各茶區擔任茶檢、推廣、生產等工作,成為茶業的骨干力量。由于茶改良場的創建,三界和各地茶場、農場的生產得到飛快發展,1938年平水綠茶總出口量達到新的水平。至今嵊州市茶場還留有當年吳覺農領導掘出的一口水井,和許多樹木,其中一棵冬青樹長得特別高大。多少年后,吳覺農回憶起這段歷史,依然十分欣慰,他說:“浙省茶葉合作事業得臺興,全仗浙省茶業改良場之改良示范推廣。”
新中國建立后,吳覺農更加關心故鄉茶業的發展。1961年,吳老偕夫人陳宣昭女士回故鄉上虞視察,先后到下管、豐惠、章鎮等地茶區了解情況,針對當時出現的毀茶種糧,茶產量不高的情況,提出不少改革的意見。又在上虞茶場與職工們研究如何開展科學實驗,并幫助引進毛蟹、福鼎等優良品種。1983年,吳老以80多歲高齡,再次專程來到上虞,并深入到湯浦、章鎮等茶區視察,根據當時茶葉銷路困難,與縣負責同志研究,提出提高質量、發展新茶園等建議。以后上虞成立民間茶葉研究所,他欣然應邀擔任名譽所長。他曾對他的學生、我市茶學專家劉祖香說,經營茶葉一定要掌握季節性強、商品性大、技術性高的三大特點,只有這樣才能立于有敗之地,這確是他一生茶葉事業經驗的高度概括。
吳黨農關愛故鄉茶農生活,有一往事至今嵊州北山老人銘記難忘。據那里的老教育工作者黃家裕回憶,抗戰時期,海口封鎖,茶葉閉銷,茶農經濟來源枯竭,嵊州北山區人民餓死者難以數計,有的去逃荒,有的外出求乞,北山區中心小學學生由原來200多人銳減到80多人,學生以番薯、六谷搭伙過日。怎辦?重要的一條是要為茶農尋找到茶葉運銷的出路。這是他們打聽到前幾年來嵊州三界辦茶改場的吳覺農先生,正任茶葉公司總經理,于是黃以北山中心校校長名義給吳覺農寫信,要求火速派員來北山收購茶葉,救茶農于水深火熱之中,兩次上書,均因戰亂交通堵塞等原因,未獲音訊,第三次發動全校師生聯名寫信,終于在1945年10月來了人,來人見到黃家裕就說:“黃校長,今天吳覺農總經理派我來收茶了!”消息傳出,山鎮沸騰了,茶農欣喜若狂,熱淚盈眶,奔走相告,很快山鄉各村家喻戶曉。茶葉收購點放在谷來順安茶廠,貼出告示后立即收購。這時一批批面黃饑瘦的茶農肩挑積壓多年的珠茶,從四面八方趕來投售,前后共收茶1萬多擔,緩解了全區三萬多茶農燃眉之急,群眾稱吳覺農為“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觀士音”,感謝他把這許多茶農從閻王殿前拉回生還。不久外地流浪的人也回來了,輟學兒童重返校園,到1946年北山中心小學學生由80多人又增至150多人,谷來鎮小學生由150多人猛增至600多人。吳老救茶農真是“恩德如山”啊!
當1989年10月28日吳覺農逝世時,許多人撰文賦詩緬懷這位中國當代茶圣。我省著名茶學專家莊晚芳敬挽二絕:《茶圣吳覺老先生千古》“勁竹蒼松迎歲寒,驚聞茶圣忽歸天。多年誨教情難盡,懷念先賢滿淚漣。”又一首:“匆匆屏幕謁遺容,不勝悲傷難再逢。昔日萬川言猶在,前程邁進振龍宗。”再錄二首:
片片綠葉慰先靈 府慧言
春風化雨七十春,育茶育人備辛勤。
留得天涯桃李遍,片片綠葉慰先靈。
當代茶圣吟 戴盟
燕山歲寒天欲雪,傳來噩耗親朋泣。
吳公仙逝已難逢,龍井縱香難下咽。
曾憶汪莊同雅集,音容笑貌今猶昔。
功勛德業將長存,百代千秋永不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