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吧欧美-色吧五月婷婷-色吧亚洲欧美另类-色吧在线视频-国产一区二区高清视频-国产一区二区高清在线

首頁 /  茶文化 /  名人與茶 /  蔡襄與《茶錄》

蔡襄與《茶錄》

蔡襄(1011—1067),字君謨,號莆陽居士,仙游縣慈孝里(今屬仙游縣楓亭鎮)人,后遷居莆田蔡土宅(今屬城廂區霞林街道辦事處)。《茶錄》是蔡襄創作的一部園藝著作,也是繼陸羽《茶經》之后的我國又一部茶葉專著。

《茶錄》分上下兩篇。在上篇的“茶論”中,主要敘述茶的色、香、味以及藏茶、灸茶、碾茶等,見解精辟;在下篇的“器論”中,主要論述茶焙、茶籠、砧椎等茶器的功能、特色及使用方法。全書可概括如下:

①藏茶(茶籠、茶焙)→②灸茶(茶鈐)→③碾茶(砧椎、茶碾)5→羅茶(茶羅)→⑤候湯(湯瓶)→⑥溫盞(茶盞)→⑦點茶(湯瓶、茶匙)

這是一個完整的斗茶過程,每個環節都有器具一一對應。在這樣一個完整、系統的論述中,將民間與宮廷的不同方法和用器做對比,又用色、香、味來觀照各個環節,還提出了斗茶勝負的評判標準。

蔡襄認為“烹試”活動是一種藝術形式,除了要講究技巧外,更要講求藝術美感。因而,《茶錄》特別強調色彩美。對茶葉的色澤,他提出了“茶色貴白”的觀點。當時的茶餅為了增加光潔度和延長保存期,要在其表面上涂上一層膏油。膏油的厚薄不同,茶葉的品質不同,就會出現黃、紫、黑等不同的顏色。自然,這種顏色的辨別判斷就顯得很重要。因此,蔡襄提出“善別茶者,正如相工之視人氣色也,隱然察之于內,以肉理實潤者為上。……以青白勝黃白。”

在斗茶時,他提出:“視其面色鮮白,著盞無水痕為絕佳。”并著重論述了茶色與盞色的對比效果。茶色尚白,而白的對比度最大的就是黑色,用紺黑的兔毫盞,目的之一就是為了顯示茶色之白,顯示黑白變化層次的豐富性,這兩種樸素的色彩如同紙和墨一樣,通過斗茶者的手,顯現出奇妙的變化,造成了一種陰陽交替、虛實相映的抽象藝術的審美意境。

他還強調求真。真是美的基礎,《茶錄》十分突出地求真色、求真香、求真味。如前所述茶色以白為貴,其實就是以顯其真色為貴,灸茶就是為了顯其真色。蔡襄說:“茶或經年,則香色味皆陳,于凈器中,以沸湯漬之……若當年新茶,則不用此說。”灸茶是為了“發新”,新,便是茶之本色,宋代有“茶貴新”之說,從藝術和審美觀來看,就是“貴真”。此外,蔡襄還提出要有“真香”,即茶葉本身的香氣。宋代之茶,特別是貢茶,多摻以龍腦(即冰片)等,以助其香。但蔡襄反其道而為之,“皆不入香,恐奪其真”。此觀點對后世飲茶觀影響甚大。

因此,與其說《茶錄》是茶葉技術的專著,倒不如說是一部茶藝專著更為恰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