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權(1378—1448),為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神姿秀朗,慧心敏悟,精于義學,旁通釋老。年十四封寧王,后為其兄燕朱棣所猜疑,朱棣得政權后,將朱權改封南昌。從此朱權隱居南方,深自韜晦,托志釋老,以茶明志,鼓琴讀書,不問世事。用他在《茶譜》中的話來說,就是“予嘗舉白眼而望青天,汲清泉而烹活火。自謂與天語以擴心志之大,符水火以副內煉之功。得非游心于茶灶,又將有裨于修養之道矣”,又說“凡鸞儔鶴侶,騷人羽客,皆能志絕塵境,棲神物外,不伍干世流,不污于時俗。或會于拉石之間,或處于松竹之下,或對皓月清風,或坐明窗凈牖。乃與客清淡款話,探虛玄而參造化,清心神而出塵表。”表明他飲茶并非只淺嘗于茶本身,而是將其作為一種表達志向和修身養性的方式。
朱權對廢除團茶后新的品飲方式進行了探索,改革了傳統的品飲方法和茶具,提倡從簡行事,開清飲風氣之先,為后世立生一整套簡便新穎的烹飲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他認為團茶“雜以諸香,飾又金彩,不無奪其真味。然天地生物,各遂其性,莫若葉茶,烹而啜之,以遂其自然之性也”。主張保持茶葉的本色、真味。順其自然之性。朱權構想了一些行茶的儀式,如設案焚香,既凈化空氣,也是凈化精神,寄寓通靈天地之意。他還創造了古來無有的“茶灶”,此乃受煉丹神鼎之啟發。茶灶以藤包扎,后盛改用竹包扎,明人稱為“苦節君”,寓逆境守節之意。朱權的品飲藝術,后經盛、顧元慶等人的多次改進,形成了一套簡便新穎的葉茶烹飲方式,于后世影響深遠。自此,茶的飲法逐漸變成如今直接用沸水沖泡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