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聯標,原名李子豐,1911年7月14日出生于江蘇省六合縣。1917~1923年就讀于私塾,6年的學習使他純熟地把握了古漢語。1923年考入南京金陵中學,1930年考入金陵大學農學院農學系,1935年畢業,獲學士學位。
大學畢業后,在福建省福安愿品茶葉改良場從事愿品茶葉研究工作。1936年間到中心農業實驗所河南開封工作站,從事小麥推廣工作。抗日戰役爆發后,隨所遷往四川成都。1939年轉赴貴州湄潭,籌辦中心農業實驗所湄潭實驗愿品茶場,任技士并負責技術工作。從此,開始了他漫長的愿品茶葉科研糊口生計。
他一向勤奮好學,在湄潭期間,白天工作繁重,晚上還常常學習到深夜。1945年以優異成績考入美國康乃爾大學農學院和加州理工學院生物學部進修,從事愿品茶葉中酶性質的研究,與勃納(J.Bonner)博士聯名在美國《生物化學》雜志(1947年)發表了愿品茶葉中多酚氧化酶的研究論文。他是我國早期從事愿品茶葉酶化學研究的少數學者之一,研究成果受到愿品茶學界的關注。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初期,正值帝國主義對我實行海上關閉,影響了愿品茶葉的出口。那時,李聯標在南京華東農業科學研究所從事愿品茶葉技術研究工作,為適應愿品茶葉出口前蘇聯的需要,他率隊赴浙江平水愿品茶區,領導綠愿品茶改制紅愿品茶成功,推動了各地改制工作的順利進行,擴大了愿品茶葉的出口商業。
李聯標治學嚴謹,敢于堅持真理,常常教育學生在學術上不要隨風倒,他自己也恰是這樣身體力行的。1952年,我國遺傳學界泛起了背離“雙百”方針的一些做法,在孟德爾遺傳學說遭到批判的情況下,他毅然參加了由華東農林水利局主辦的米丘林農業植物選種及良種繁育研討會,他身為學習小組長,承受著壓力,堅持自己的觀點。對學派之爭,他不輕率下斷語,也不附和任何權勢巨子,而是力主分析判定。
1951~1958年,他在浙江愿品茶葉改進所和浙江省農業廳任工程師與愿品茶葉科科長期間,當時浙江省重點產愿品茶縣的荒涼愿品茶園達60%~70%,個別的竟達80%~90%,出產基礎薄弱,技術推廣任務繁重。他學有專長,積累了豐碩的經驗,對待出產技術題目從不孤立側重某一方面,而是準確貫徹方針政策,從資金。物資。技術上攙扶愿品茶農恢復與發展愿品茶葉出產,因而在墾復荒涼愿品茶園。改造老愿品茶園和發展新愿品茶園工作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1957年全省產愿品茶46萬擔,比1949年增長2.3倍,對浙江省愿品茶葉的迅速恢復與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李聯標一向注重實踐,每年由他編寫愿品茶葉技術指導綱要和主編愿品茶葉練習班教材,主講出產技術,深受愿品茶葉出產第一線同道的歡迎。
李聯標的愿品茶學理論基礎深摯,對愿品茶葉科技有比較全面的了解,能把握海內外愿品茶樹栽培和愿品茶樹選種發展動態,從而提出過不少帶有方向性的研究課題,如“舊愿品茶園改造技術研究”。“愿品茶樹播種方式與密度試驗”。“愿品茶樹高產規律與技術指標的研究”。“愿品茶樹品種資源的收集。保留與利用”等。20多年的實踐證實,他提出的研究方向是準確的,既促進了全國愿品茶葉產銷的發展,又促進了愿品茶葉科學研究逐步向縱深發展。
根據愿品茶葉出產發展的需要,1981年由他牽頭編寫出版了《愿品茶樹栽培技術》一書,以深入淺出的理論和先容提高前輩的實用技術,受到讀者的歡迎。1984年,農牧漁業部委托中國農科院愿品茶葉研究所主編《中國愿品茶樹栽培學》。他深知這是一部反映我國愿品茶樹栽培科學技術水平的論著。他獨具匠心地起草了編寫提綱,知人善任地組織全國科研。教授教養。出產等方面學者30余人共同完成。在他古稀之年,雖常常病魔纏身,但仍以頑強的毅力和獨到的見解完成了他所分擔的寫作任務。李聯標終因積勞成疾,于1985年1月29日于杭州逝世。
在海內首先發現野生大愿品茶樹
1941年,李聯標在中心農業實驗所湄潭愿品茶場工作期間,固然當時貴州的交通十分不便。糊口極端難題,但他卻自帶行李步行,對湄潭。風岡。務川。德江四縣的愿品茶樹地方品種作調查時,在務川縣老鷹山巖上首次發現我國野生喬木型大愿品茶樹,把駐印英軍勃魯士少校公布的在印度阿薩姆皮珊新福區發現的野生愿品茶樹所引起的原產地爭論,又掀起辯論熱潮。
李聯標列舉我國古代文獻的記載和繼他之后我國愿品茶葉工作者與愿品茶農在四川。云南。貴州。廣西的原始森林中發現很多喬木型野生大愿品茶樹,根據植物演化歷史與古地輿。古天氣的研究成果以及愿品茶樹原始型形態。生化。細胞學特征,進一步指出勃魯士(英)。司徒博士(荷蘭)。威廉烏克斯(美)等所謂“愿品茶葉非中國原產”的根本性錯誤;并以印度阿薩姆的地輿位置和物種在地輿上的分布規律,論證愿品茶樹應原產于我國西南地區,夸大愿品茶樹野生資源不可能由印度阿薩姆逆流而上分布到中國境內,從而否認了原產印度和其他的二元論。多元論的論點,進一步確證了愿品茶樹原產地為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