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從2003年開始至今已是連續五年作為省科技特派員進駐我縣雙溪鄉;
●他,走遍了雙溪鄉每一個村、每一塊茶園,留下了串串辛勞的足跡;
●他,雖已68歲,但卻老當益壯,深入農村,與農民打成一片;
●他,就是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省茶葉研究院研究員、被人們稱為熱心的茶葉老專家———權啟愛。
他,從2003年開始至今已是連續五年作為省科技特派員進駐我縣雙溪鄉;他走遍了雙溪鄉每一個村、每一塊茶園;他雖已68歲,但卻老當益壯,深入農村,與農民打成一片。他就是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省茶葉研究院研究員、被人們稱為熱心的茶葉老專家———權啟愛。
茶園就是我的家
“科技特派員到農村就是為了服務三農,要想做好這一點,就不能怕苦,要和農民打成一片,使自己融入農民,融入農村,融入農業”。權啟愛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2003年4月,他作為省科技特派員到我縣時,已有64歲,是當時省里派出的100名科技特派員當中年齡最大的一個。到雙溪鄉報到的第一天上午,他就急著了解該鄉的茶葉生產現狀、存在問題,并請求下達工作任務。當天下午就在鄉分管領導和鄉茶葉技術員陪同下,對全鄉茶葉資源和生產現狀展開了調查。當時雙溪鄉的村莊交通不便,不少村子還不通公路,即使通路的村莊也沒有班車。但權啟愛一點都不怕辛苦,一個村子一個村子展開調研,一戶一戶進行茶農訪問。通路的地方就坐鄉干部的摩托車,不通路的地方就步行。有時要爬上10多里山路才能到一個村。有些千米以上道路崎嶇的茶園,很多人都勸他不要去了,可他卻堅持走到底。權啟愛說,當時雙溪鄉山早村還沒實施康莊工程,他們從禮府走到山早,花了一個多小時。他們走到一個行政村后,對行政村所轄的自然村也一一走訪。權啟愛說,那時他們連只有一戶農戶的自然村都到過了,并到茶園現場指導農戶如何進行茶園管理。當時正值春茶采摘季節,每到一個村,權啟愛邊輔導茶農科學采茶和制茶,一邊與茶農現場座談茶產業發展思路和舉措。經過將近二個月的時間,他跑遍了雙溪鄉17個行政村和40多個自然村,走遍了這些村莊的每一塊茶園。
雙溪鄉山青水秀,適宜種茶。但2003年時雙溪鄉良種茶園的覆蓋率僅為全鄉茶園總面積的10%,遠遠落后于浙江全省20%的平均普及率。同時茶園分布零散,栽培管理粗放,良種茶園比例不高。那時包括雙溪鄉在內的我縣部分鄉鎮茶農,為了追求產量,在選擇引進茶樹品種時,僅片面要求發芽早和芽頭粗壯,引入的茶苗,多為云南和福建茶樹雜交的后代品種,用這些品種茶樹鮮葉炒制出的龍井茶,往往芽葉粗大、毛多,色澤、香氣、滋味等都無法達到龍井茶“色綠、香郁、味醇、形美”的要求。據統計,當時雙溪鄉茶園面積2000余畝,產值近300萬元,畝產值1000余元,人均茶葉收入400元,效益低下。
好品種是炒制好茶的根本。權啟愛說,發現這一問題后,在鄉里舉辦的每一期茶葉技術培訓班上及其它場合,他都要向茶農宣傳龍井茶適用茶樹良種及其種植技術的重要性。同時,權啟愛還組織鄉干部到杭州龍井茶產區和省茶葉研究院參觀學習,使鄉領導和全鄉茶農認識到,要使本鄉的龍井茶質量好、產量高、效益好,選用最優良的龍井茶樹品種是最重要的。
宣傳的效果非常明顯。前幾年,雙溪鄉每年都要號召茶農發展無性系新茶園,但每年落實100畝都感到很困難。但這狀況在權啟愛到來之后卻得到了轉變。2003年在鄉政府作出布置后的不到一星期,各村上報發展面積已達300畝以上。
10月下旬和11月份是茶苗移栽的最佳時間。但權啟愛和鄉茶葉技術員一起深入田間調查時卻發現,由于天氣干旱,新開茶地普遍地表以下30厘米的土壤十分干燥,再加上大都又沒有灌溉條件,若這樣將茶苗移栽種下,基本上無法成活,勢必會造成茶苗和每畝400~500元的苗木款及人工浪費。于是,權啟愛與鄉茶葉技術人員協商,并向鄉領導匯報后,決定讓雙溪鄉全面暫停茶苗移栽。同時,還將此情況向縣農業局等部門反映,要求在全縣范圍內停止茶苗移栽,將苗木留在苗圃內加強管理,待旱情緩解的次年3月再行移栽。
到了2004年3月,雙溪茶農種茶熱情再次高漲,一下子就新發展了250畝,其中的240畝就栽上了龍井43和龍井長葉這兩個龍井茶專用新品種。
據縣茶葉站統計,這是我縣歷年來也是當年全縣所有鄉鎮中種植龍井茶專用品種比例最高的鄉鎮。
讓權啟愛放心的是,4月中、下旬,他對全鄉今年新栽種的新品種茶園進行了一次全面檢查,檢查結果表明,新種茶苗整體成活和長勢良好。到目前,雙溪鄉已有茶園4000畝,其中70%為無性系良種茶。同時,權啟愛還協助雙溪鄉修訂了《雙溪鄉產業“十一五”規劃》,到2010年,全鄉茶園面積達到5000多畝,無性系良種茶比例達到80%以上,茶葉年產值1000萬元,茶葉人均收入達1000元。也就是五年內使效益翻番。
一鍋青茶滿屋香
要提高茶農的收入,重點應改善茶農的茶葉加工和栽培技術。在雙溪鄉,權啟愛始終把茶葉科技培訓作為帶動產業發展和自己工作的重點。
“我們的龍井茶如果都能炒到這樣,就不愁賣不出去了”。
“說真的,過去我們只學會了龍井茶加工的皮毛,通過培訓后我們所炒制的龍井茶最少可比賣鮮葉增值一倍,使價值100元的鮮葉加工后能賣到200元。這樣的好技術送上門,有誰不愿學!”。
在雙溪,權啟愛掀起數場風暴。每一次培訓都令權啟愛十分激動和鼓舞,他說“通過對茶農的技術培訓,使我看到了農民對技術的渴求”。雙溪鄉群眾居住較分散,該鄉培訓時,不少茶農翻山越嶺,不惜步行10多里山路趕來參加,就連臨近的墨林鄉、窈川鄉和相距近30公里的大盤等鄉鎮部分茶農也聞訊趕來旁聽。培訓時,幾十人甚至上百人里三層外三層地把權啟愛和他從杭州帶來的炒茶師傅圍在示范現場中央。培訓結束后,茶農還不解渴,不少村還要求鄉政府安排特派員一定要親自到他們村開展培訓。
權啟愛說,龍井茶炒制的基本手法有抓、抖、搭、抹、捺、推、扣、蕩、磨、壓等10種。這10種手法要在青鍋和輝鍋工序中靈活掌握,密切配合,協調運用,同時還要配合分篩、回潮、挺長頭、簸片末等輔助工序,才能加工出質量良好的龍井茶。
熱熱鬧鬧的培訓也悄悄改變了茶農的炒制習慣。雙溪鄉茶葉大部分以鮮葉形式賣往本縣玉山或新昌縣,近幾年,雖然鄉政府特別重視龍井茶加工技術的培訓,但由于多數茶農技術掌握不到位,尤其是輝鍋技術普遍沒能有效掌握,加之市場交易中的茶葉品質管理欠規范,造成龍井茶產品品質低下,外形普遍粗糙彎曲、芽葉分開,而不是龍井茶所應具有的茶條扁平光直,大小勻齊,芽毫隱藏似箭的外形;色澤枯黃,而不是龍井茶應有的綠翠或嫩黃綠的鮮活色澤;僅有高溫烤出的高火香,而很少有龍井茶的正常清香,甚至帶有煙焦味;茶條輕飄,沖泡時浮于水面,被稱為水上漂,而不像品質良好的龍井茶那樣,沖泡時茶條會隨即下沉,芽頭自然直立。權啟愛說,我是見人就不厭其煩地講,潛移默化中,也感覺到茶農的認識確實上了一個新臺階。
2004年,一種新型龍井茶炒制機開始推廣使用,它炒制質量較好,可節省大量手工勞動。權啟愛是全國知名的茶葉加工和機械專家,這種機器一出現,他就著手在雙溪鄉積極組織推廣。機械炒茶與精細的手工加工相比,產品質量較粗放。針對這一點,權啟愛老師又及時推廣了機器和手工相結合的加工技術,使龍井茶80%的炒制用機器加工,最后用手工進行精細輝鍋炒制,既節約了炒制勞動,又使龍井茶質量能保持手工水平,茶農十分歡迎。不少茶農還主動找到他在鄉政府內所住的地方,要求重點給予指導。2005年春茶期間,權啟愛同志又重點選擇了傅宅村傅光旭、傅米新和下元村孔元忠三戶特別重視科技的茶農,進行了機、手結合龍井茶加工技術重點培訓,三戶茶農用學到的技術所加工的龍井茶,最高價格賣到每斤200~250元,比光用機器炒制的產品每斤多賣30~40元,使孔元忠和傅光旭每家的龍井茶總收入分別達到10萬元和20萬元。
自進駐雙溪鄉以來,幾乎每天都有不少茶農從幾十公里以外趕到雙溪向權啟愛請教茶葉生產技術,不少鄉鎮還向縣科技局提出,要求權老師到他們鄉鎮開展茶葉技術培訓。為此,權啟愛先后到我縣龍井茶中心產區的萬蒼鄉、玉山鎮、尖山鎮、尚湖鎮及安文鎮等開展了茶葉技術培訓,同樣獲得群眾的歡迎。
把根留住
權啟愛說,論文寫在紙上容易,但要寫在大地上,讓農民都能看懂,那就難了。“農民一家一戶很分散,要說服他們用你的技術,使每一個農民都用你的技術,就要融入農民,對他有感情。”雖然是年過六旬的科技特派元老,雖然在鄉里住宿條件艱苦,不論夏天炎熱還是冬季嚴寒季節,用水只能靠水桶來拎,洗澡只能靠濕毛巾來擦,上廁所單程要走百米以上,但權啟愛說,科技特派員的使命是使農民富起來,讓農民的收入增加,他的根扎在了山區。
2005年,雙溪鄉山早村開始試種白茶,并采用農民自種和引進客商協作發展的方式,于2005年底至2006年初發展白茶茶園400畝,2006年下半年至今年上半年,又發展白茶茶園600畝,建成了面積為1000畝的桃石尖生態白茶基地。一年多來,權啟愛有一半以上的時間與基地茶農風雨并肩工作,親臨現場進行技術傳授和指導。現在基地通過金華市科技局等單位組織驗收,被列為金華市第一批“科技特派員基地”。今年8月,我縣舉辦一期為期一個月的全縣茶葉技術培訓班。權啟愛參與了培訓班的全部籌備過程,協助培訓班的承辦單位制定培訓計劃,落實技術支持單位和授課專家。12名授課教師均由技術支持單位各專業的專家擔任,其中90%以上為高級技術專家,并包括了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派往浙江省各貧困縣的科技特派員7名,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