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茗山茶”在全國茶界獨占鰲頭系列三
繼承傳統大膽創新優質優產科學發展
2005年秋茶采摘時節,記者深入采訪了“茗山茶”品牌的后方基地———安溪祥華茗山茶葉示范基地。
海拔896米的茗山生態茶園空氣沁人心脾,茶樹、紅根草、爬地蘭、合歡樹、楝樹、香椿等多物種并存,用于灌溉的山泉水清澈甘醇。環繞四周的姑婆林松濤陣陣,林子里清脆悅耳的鳥語令人陶醉。而在寬敞明亮的茗山制茶車間,現代化的制茶設備一應俱全,制茶工人全部統一著裝,晾青房和保鮮房整潔衛生,空調和除濕機平穩運轉著,確保茶青在溫度20-25攝氏度和濕度70%-75%的環境中正常發酵;殺青機用煤氣作燃料,氣流大小、溫度和火候都由電腦控制。正在殺青的工人告訴記者,因為擔心用煤作燃料會導致茶葉重金屬污染,用木柴會導致亂砍亂伐,茗山基地已全部改用煤氣殺青,用電器烘焙茶葉。
鐵觀音屬半發酵茶,傳統香韻的極品鐵觀音需要具備如下條件:壯實沙綠之形、金黃清澈之湯、濃郁高爽之香、鮮醇甘滑之味。要生產這樣的極品,茶樹的鮮葉要油潤、肥厚、勻稱,茶樹不能遭病蟲害侵襲。老陳根據這些條件,提出“繼承傳統、大膽創新、優質優產、科學發展”的經營思路,目的就是能生產更多既有傳統香韻又有市場色形的極品鐵觀音,讓更多的消費者喝上綠色、自然、健康、香韻俱佳的茗山生態茶。
打造生態茶園生產綠色健康茶葉
長期以來,安溪茶農開墾茶園時,忽視對原始生態的保護,很多茶山從山腳到山頂見不到一棵樹,邊坡上的草也鏟除得干干凈凈。
對此,國家茶葉質量檢驗檢測中心主任、中國茶葉加工研究院院長、國家高級評茶師駱少君曾指出,一看茶園里沒有樹、沒有草,全部是茶樹,就知道衛生質量很難符合標準。這種茶園生態嚴重失衡,天敵無法生存,病蟲害肯定比較嚴重,茶農施藥次數自然增多,農殘問題就較難控制。
陳董也搖搖頭嘆道:“其實,茶跟人一樣,生長環境惡劣就容易‘生病’、即得病蟲害。這種傳統的耕作模式必須改變。”以生命意識參悟“茶道”的老陳想到給茶樹、茶園做“保健”,因此,在茗山茶葉示范基地,保持茶園生態平衡被擺在第一位。近2000畝的山地,茶園僅占30%,其他的面積保持茂密的森林和良好的植被。梯壁除了保留原有的綠草,還種上平托花生、圓葉決明、紅根草、爬地蘭等,這些草吸引了七星瓢蟲等害蟲天敵,可以有效消除茶園病蟲害,還可以提高土壤涵水性。在茶園四周種上合歡樹、楝樹等喬木,這些樹種可以固氮,不跟茶樹爭肥;而且,這些高大落葉樹夏天長得茂盛,避免茶樹受到烈日的長時間直射,到了冬天樹葉凋落,成了茶園的有機肥料。
其實,建設“生態茶園”,保護茶鄉生態,已是安溪茶產業發展的必然要求。在國際市場上,除了歐盟對茶葉農殘留限量嚴格了3000倍外,日本也將于今年5月份開始實施新食品衛生法,對茶葉設限農藥殘留由83種增加到144種,設限以外的農殘全部限量0.01ppm,并采用“干茶法”進行檢測,超標將被視為違法。為了應對國際市場的“綠色壁壘”,安溪縣委、縣政府及時規劃5年建20萬畝“生態茶園”。但這首先得改變茶農根深蒂固的傳統種茶觀念,為此,縣委書記尤猛軍多次到茗山生態茶園調研,把祥華茗山茶葉示范基地作為向廣大茶農推介生態茶園種植的“樣板”。2004年秋,安溪縣委分管副書記陳水潮帶領24個鄉鎮黨政領導和涉茶部分負責人,到茗山茶葉示范基地召開生態茶園建設現場暨農殘降解現場會,推廣茗山經驗。
科學防治病蟲徹底杜絕茶葉農殘
對于全國1004個產茶縣(市)都面臨的茶葉病蟲害防治難題,安溪祥華茗山茶葉示范基地因有良好的生態而迎刃解決。多物種并存使茗山茶園棲居大量的害蟲天敵和有益昆蟲,茶樹病蟲害的發生幾率大幅降低。
但是,老陳知道,要徹底根治病蟲害,又要徹底杜絕農殘,最佳的方法是科學防治。為此,茗山茶園實行冬季“封園”,即在秋茶采摘過后、冬季來臨前,在茶樹上下及茶園周邊全面噴灑石琉合劑,殺死越冬的害蟲,并對茶園全面消毒。該措施效果非常明顯,來年茶園病蟲害明顯減少,每個季節只需噴灑一次生物式低毒農藥進行預防,就能完全根治病蟲害,徹底解決農藥殘留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