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秋茶采摘的時節。記者從有關方面了解到,因采茶工難找、采摘成本高、秋茶價格低等因素,鎮江幾乎所有茶廠都不采秋茶。
茶市:難覓地產秋茶蹤影
記者近日走訪了鎮江市區多家茶葉店了解到,花茶、麗水炒青等外地的秋季新茶早早上市,賺足了人氣。一些茶老板感慨地說:秋茶約占茶葉年產量一半,價格雖很低廉,但畢竟是茶農一年的辛苦勞動,寧愿爛在園里不采,實在太浪費。而且,相比熱銷的外地茶葉,本地秋茶的品質也有優勢。
茶園:不采比采更劃算
記者4日上午來到鎮江五峰山茶場,茶場一位負責人告訴記者,不光是他們,鎮江絕大多數茶場今年都不采秋茶。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無人可采;二是成本和價格比太低。
記者了解到,目前該市7萬畝茶園絕大多數都只采制一季春茶。曹付茶場總經理譚曉亮說,采茶工這份活太苦,本地人不愿干,茶園每年都要開車到外省去“挖人”,可使盡渾身解數,也很難招到,只能眼睜睜看著漫山茶樹“閑”著。
墅山茶場場長付玉香給記者算了一筆賬:茶葉效益主要靠春茶。俗話說,“明前茶葉是個寶,秋茶再好不如春”。以“金山翠芽”為例,一般是用明前采摘的獨芽制作,每斤至少可賣上千元,多的能賣2000元。而秋季的茶葉不能制成金山翠芽,即使制作了也不能叫金山翠芽,價格更有天壤之別,每斤區區數十元,連付采茶工的工資都不夠。虧本生意使茶園主制作秋茶積極性不高,而專注于高利潤的春茶生產。
專家:采摘秋茶不礙春茶
不少茶農認為,秋茶香氣不高,滋味發澀,口感不好,影響銷售。在傳統分散種植的模式下,秋茶的農藥殘留、品質下降等問題較難控制,過度采摘會影響茶樹對礦物質等營養元素的吸收,不利于春茶生長。為養樹而不摘,把茶葉留作有機肥,還可節省一筆肥料費。對此,鎮江茶協秘書長李傳德告訴記者,通過加強科學施肥、控制采摘強度等措施,采制秋茶不會影響春茶品質;而且,秋茶適當采摘,可一定程度防控病蟲害的發生,茶農們不妨打消這一思想顧慮。不過,更為重要的是,組織茶葉專業合作社需盡快提上議事日程,由合作社來統一機械化采制,降低成本、控制品質、專業包裝銷售、品牌化運作,解決采茶工緊缺難題,這樣本地秋茶大量上市完全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