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曬青茶”在走完普洱茶國標規定的加工工藝流程之前,當屬綠茶無疑。包裝完成之后,按國標稱謂“普洱茶(生茶)”也沒錯。
近來,有關普洱茶(生茶)到底該歸入綠茶還是普洱茶的爭議愈演愈烈,某地茶協甚至向相關部門提議“讓消費者知曉生茶的本質——曬青綠茶”。果真如此的話,國標對生茶的定義還算不算數?無數藏家這么多年難道囤的都是滿倉“曬青綠茶”?生茶的處境如此尷尬,老茶鬼且從國標和茶葉分類法理一下思路,歡迎各位專業人士批評指正。
《地理標志產品普洱茶國家標準》GB/T2111-2008對普洱茶的定義為:以地理標志保護范圍內的云南大葉種曬青茶為原料,并在地理標志保護范圍內采用特定的加工工藝制成。按加工工藝分為普洱茶(生茶)、普洱茶(熟茶)兩種類型。其中,普洱茶(生茶)加工工藝流程為:曬青茶精制→蒸壓成型→干燥→包裝。
如果按國標規定的加工工藝流程,包裝環節結束后,曬青茶就可以名正言順成其為普洱茶(生茶)了。
茶葉分類方法有多種,但基本依據為制茶方法,并結合茶葉本質的系統性。歐美一般將茶葉分為紅茶、綠茶、烏龍茶三大類;日本則根據茶葉發酵程度分為不發酵茶、半發酵茶、全發酵茶、(微生物)后發酵茶四類。中國當前通用的“六大茶類”分類法,就是以茶葉品質系統性及制法的系統性為依據,將茶葉分為綠茶、紅茶、烏龍茶(青茶)、白茶、黃茶、黑茶等六大類。其中,滇青屬曬青綠茶,歸入綠茶類;普洱茶屬滇桂黑茶,歸入黑茶類。
普洱茶國標中的“曬青茶”是否有意無意省略了“綠”字,不得而知。但按“六大茶類”分類法,“曬青茶”在走完普洱茶國標規定的加工工藝流程之前,當屬綠茶無疑。包裝完成之后,按國標稱謂“普洱茶(生茶)”也沒錯。請注意,國標規定的加工工藝流程是從曬青綠茶到普洱茶(生茶)的分水嶺。一堆毛茶擺在面前,我們可以稱之為曬青綠茶,一旦經過蒸壓成型、干燥、包裝,就可以理直氣壯地稱為“普洱茶(生茶)”了,這是國標規定的,不是某個人指定的。
在“六大茶類”分類法中,明確將普洱茶歸入黑茶類,但并未特別指明普洱茶是否還包含生茶一項,這正是業界對生茶歸屬問題爭論的焦點所在。專業人士都清楚,黑茶品質形成的關鍵程序是渥堆,普洱茶(生茶)在加工工藝流程中沒有這個環節,因此不能歸入黑茶類別。這樣以來,生茶的處境就顯得比較尷尬,既非綠茶,也非黑茶。游離于“六大茶類”之外,歸入“再加工茶類”中的“緊壓茶”類可能比較合適。
按日本靜岡大學中林敏郎的分類法,普洱茶屬后發酵茶,云南茶屬漬物茶(發酵茶),兩者都歸入微生物發酵茶類(這里的普洱茶應為我們通常所指的生茶,云南茶則為渥堆發酵的熟茶)。
綜上,普洱茶(生茶)比較科學的分類應該是曬青緊壓后發酵茶。脫離了國標、“六大茶類”分類法的語境,片面爭論生茶是綠茶、黑茶還是普洱茶都是不科學、不客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