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茶,清雅如詩,回味悠長。春茶季時,身披白毫的芽葉初吐綠意,就引得一眾茶客從天南海北趕來。然而白茶的精彩不獨獨只在春天,秋時的白露茶也牽動著茶客驛動的心。
如今,除了追趕春茶,追尋白露茶也在茶圈中逐漸興起。白露茶究竟有什么“過茶之處”,為何吸引了越來越多愛茶人的目光,成為杯盞壺間的新寵?這里頭,有乾坤。
節氣,是對自然的尊崇和敬畏
在中國,從古至今,對大自然的力量向來尊崇敬畏。二十四節氣便是由此衍生的民族智慧,天時物候的變化,深刻影響著植物、農作物的生長。
古農書《齊民要術》上曾經寫道:“順天時,量地利,則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勞而無獲”,意指只有按照季節去耕作,才可以得到良好收成。從古至今二十四節氣與農業生產就有緊密聯系。茶葉亦如是,從春茶到秋茶,大自然賦予它們各自的滋味和使命。春茶鮮嫩動人,秋茶也有其濃醇開闊。
明代屠隆的《茶說》中曾載:“又秋后所采之茶,名曰秋露白,初冬所采,名曰小陽春。其名既佳,其味亦美,制精不亞于春茗。”
白露秋風夜,一夜涼一夜
白露,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五個節氣。太陽自夏至后一路向南,當太陽到達黃經165度時,即陽歷的9月7號左右,就是白露。《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八月節……陰氣漸重,露凝而白也。”
白露之后天氣漸轉涼,北風南下頻繁,吹走大地積聚的熱量,清晨可以在地面草木間看到白色的露珠。進入白露節氣后,夏季風逐步被冬季風所代替,冷空氣轉守為攻,暖空氣逐漸退避三舍。冷空氣分批南下,往往帶來一定范圍的降溫幅度。人們愛用“白露秋風夜,一夜涼一夜”的諺語來形容氣溫下降速度加快的情形。
過了白露節,夜寒日里熱
“過了白露節,夜寒日里熱”,這是一年中晝夜溫差最大的一個節氣。白露時節,天氣轉涼,日均溫度降低,大氣的保溫作用變弱,因而天氣變得“秋高氣爽”。
對于植物來說,南方的立夏到立秋這個階段,又熱又濕,植物在此時生長速度也明顯加快,直等到此時暑熱漸漸退去,氣溫逐漸降低,植物的生長速度才慢慢放緩。
詩意的節氣里,一杯詩意的茶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白露茶,這個富有詩意的名字,昭示著大自然的賜予和力量。此時茶樹生長緩慢,茶葉的味道濃厚,令人肺氣肅降。
秋茶香高味醇,而秋茶中的白露香氣濃郁,是其中代表。白露茶,根據當地的天氣和茶葉的生長情況,大約在白露前后幾天采摘、制作而成。
晝夜溫差大,成就茶葉豐厚內質
我們都知道新疆地區晝夜溫差大,因而產出的瓜果特別甜,在茶樹上也是同樣的道理。
白露時節,白天溫度高,茶樹的光合作用旺盛;晚上氣溫低,茶樹的呼吸作用微弱,因此有利于促進茶葉內含物質的積累。故而白露茶口感上更為醇厚、甘甜、開闊。
歷經春夏的磨礪,熬出甘醇的滋味
夏天,茶樹生長時間短、速度快,所以夏茶的內質薄,澀感明顯,適口度不高。秋天的茶葉經過春夏兩季的磨礪,熬出了濃烈的品性,有一股獨特的甘醇味道。這是一種在隱忍中蓄積,終得厚積而薄發的味道。
待到暑熱退去、白露來臨,這時的茶青品質介乎春夏茶之間,葉質帶硬,芽心偏小,用來制作白茶比夏茶要好。此時的茶葉無論是鮮爽度還是內含物質都很豐富,此時多采摘一芽二葉到三葉的鮮葉作為制茶原料。
小陽春之時,更易于完成日光萎凋
福鼎白茶,制作工藝簡單,萎凋一環十分重要。特別是日光萎凋,最為人所稱道。然而日光萎凋做起來并不容易,這個過程一般要持續數天,并且完全是看天做茶,看青做茶,風險很高;無論是人工、時間、精力的耗損都極大。因此要做一次完整的日光萎凋并不容易。
人稱“小陽春”的白露時節,秋高氣爽,溫度宜人;且陽光充沛,連日的晴天天數多,鮮有陰雨和天氣突變的困擾,鮮葉得以盡情蓄積陽光的能量,能夠充分日曬二到三天,日光萎凋的成功率和完成率也更高。
當其時,也會有更多的制茶人,選擇用日光萎凋的方式來做茶。對于追求品味陽光味道的茶友來說,如果遺憾錯過了日光萎凋的春茶,白露茶便是彌補心頭之憾的上佳之選。
茶湯入口,是秋高氣爽的開闊
說得再多,聽得再多,都不如茶湯入口那一刻的感受來得真切。
春天里的那杯茶,清雅悠揚,細膩而內斂的茶湯,由口入心徐徐綻放;秋天里的這杯茶,則是外揚濃醇,那股秋高氣爽的開闊氣息,在心神間回蕩,白露茶正是如此,帶著秋天的味道,適口度好,能讓品飲者清晰抓住它獨特的口感。
錯過春天等秋天,性價比高不怕晚
有人鐘情春茶的鮮爽,有人喜愛秋茶的甘醇,從性價比來說,如果你鐘情于白茶中那股“陽光的味道”,那么相對而言,白露茶就是比較容易在合理價位上喝到的這種茶了。
白露茶原料的采摘制作成本低,價格幾乎只有春茶的三分之一,甚至更低。如果在這個時候,用日光萎凋而不是室內萎凋的工藝來制作茶葉,我們就能喝到這樣性價比高、真正日光萎凋而成的白露茶了。
因為白露時茶葉的價格比春茶低,而且與春天相比,白露時節的日曬條件更穩定,所以這個時候生產的日曬白露茶,品質和性價比都會達到一個最優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