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滄古譽是茶鄉,忙麓光山名遠揚。
水繞山環千嶺綠,清明時節采茶忙。
這首寫在清雍正年間的詩歌里提到的“忙麓光山”,指的便是今天,矗立在瀾滄江西岸的忙麓山。
一
低海拔產好茶的代表,昔歸茶
臨滄,從公元一世紀開始就有了人類生活的痕跡,這里是世界大葉茶種的原生地。北回歸線從臨滄橫貫而過,永德大雪山、邦東大雪山和勐庫大雪山構成山脈主峰,瀾滄江、怒江穿越全境。
臨滄是世界茶基因庫,那里有很多著名的微小產區,這些年市場上最為出名的冰島、昔歸就出自臨滄。
昔歸的茶園多分布在半山一帶,混生于森林中,此山因多種芒果樹而得名芒綠山,也稱“忙麓山”。
和云南大多數知名茶山不同的是,昔歸村位于瀾滄江邊,海拔七八百米,而云南大多知名茶山,海拔都較高,比如,班章村海拔1500多米,冰島村海拔近2000米,那卡海拔1600多米。
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宗懋曾經這樣談過臨滄茶區:
世界茶葉的原產地在瀾滄江流域,最適宜茶葉生長的自然環境在瀾滄江兩岸。
瀾滄江西岸的忙麓山具有獨特的自然環境,氣候溫和,日夜溫差大,森林大面積覆蓋,瀾滄江云海彌漫。
其早朝陽晚背陰的山勢,使得日照時間短,且多為漫射光照射,加之雨量充沛,濕度大,土壤富含腐殖質,土質疏松,含有茶樹生長所需的有機質和微量元素。
在這種生態條件下生長的茶樹植株健壯,基葉肥實厚重,為茶葉優良品質的形成奠定了物質基礎。
瀾滄江水千萬年來從這里經過,云南大地特有的赤紅壤哺育了這些古茶樹,各種寄生植物在雨林里和茶樹們相生相伴,昔歸茶,由此保存了最初的韻致。
二
昔歸,歷史上的滄海明珠
最早生活在云南的濮人,將昔歸茶敬獻周武王;宋代大理國時期,昔歸茶又成為大理國的“御茶”;清朝鄂爾泰在云南采辦貢茶,昔歸茶又被遠運到北方的都城。
在《臨滄縣志》記述中,對忙麓茶的評價最為突出:“較名貴的初制青茶是忙六茶和曉光山茶,忙六茶產于邦東忙六山,茶水的濃度高,清澈,經久耐泡,飲后爽回味。
清末民初《緬寧縣志》記載:“種茶人戶全縣約六七千戶,邦東鄉則蠻鹿、錫規尤特著,蠻鹿茶色味之佳,超過其他產茶區”。這里說的蠻鹿,現稱為忙麓,錫規現稱為昔歸。
忙麓是昔歸里最好的,而昔歸,又是邦東村委會的一個自然村,屬于邦東鄉邦東村委會昔歸自然村。因為當地的習慣每年只采春茶和秋茶兩季,所以茶樹保護得比較好,是低海拔產好茶的典型代表。
三
人跡難以達到的深山,才讓昔歸茶保持了最原始的風貌
“順著鄉村小道盤山而上,皮卡車一路顛簸,左右甩尾,站在車斗的一席小伙伴,抱成一團,連聲大叫……這一幕臨滄版速度與激情,也成為這幾天,大家最難忘的一刻。”
這是茶語網小伙伴雅菲在春茶季,進到昔歸的一段描述。和她同行的另一家媒體記者這樣說,“為了探尋古茶園,經常動輒就是三四個小時的山路,顛簸之下,疲態盡顯。不過,長途跋涉之下,古茶樹的靜謐,原始自然景觀的秀美,都令人精神一振。”
但,恰是這樣的人跡難以達到的深山,才讓昔歸茶保持了最原始的風貌。
四
內斂,如涓涓細流般的大葉種茶
邦東茶為大葉種茶,茶氣強勁,口感飽滿純正,以回甘好而聞名。
昔歸茶的特色是:葉片多偏瘦長,湯色明亮清澈、香高氣揚、滋味微澀甘甜,喉韻沉香鮮爽、茶氣醇厚。
昔歸茶內質豐富,十分耐泡,茶湯濃度高,滋味厚重,香氣高銳,茶氣強烈卻又湯感柔順,水路細膩并伴隨著濃強的回甘與生津,且口腔留香持久,好像涓涓細流般連綿不斷。
五
下關昔歸茶,一個大廠茶的標準探尋之路
“近年來每年都到昔歸,但2017年初春,云南的雨水特別多。從大理到昔歸村,最近的路途因多日降雨導致塌方無法通行,只能繞路而行。山路蜿蜒,近310公里的路程,顛簸行進了7-8個小時。到達昔歸村的時候,已是日落黃昏,燈光漸起的時辰了。”
下關沱茶集團,一個歷史悠久的企業,在這個春天,90后的關茶人在50后“關叔叔”的帶領下,年復一年地走進了昔歸。
下關昔歸古樹茶的每一個制作流程都有嚴格的工藝標準:鮮葉采摘-攤晾-殺青-揉捻-干燥。(以下流程為下關沱茶集團提供)
采摘:每天上午茶農上山進行鮮葉采摘,通常在中午十二點之前結束采摘,將鮮葉送到初制所。
攤晾:鮮葉采摘之后會平鋪在通風的地方進行攤晾。攤晾過程中,鮮葉水分部分蒸發,防止殺青過程中鮮葉因水分而粘連,有利于殺青過程中青味更快地散發,促進良好香氣的形成。
殺青:每一鍋炒制時間大概為半個小時,每次炒制7-8斤的鮮葉。不停地翻炒、抖落,高溫蒸發鮮葉水分,使茶葉變軟,便于揉捻。
揉捻:殺青后,茶葉已經變軟,通過揉捻,破壞茶葉葉片組織,促進茶葉內質轉變。另外,通過揉捻使茶葉形成緊結彎曲的外形。
干燥:茶葉干燥的主要目的是使茶葉的含水率降低至穩定的狀態,對于后期品質的穩定起到較為關鍵的影響。
干茶:顏色偏黑,透出墨綠色,條索修長,非常緊實,可以看到明顯茶毫。
廠茶做標準,做平均,而無法達到個性化。這種標準,不是唯一或者是最高的標準,它是一個參照物,一個入門量化的可參照對象。
喝了大廠茶,你就知道你喝過的茶,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
也許,這就是下關昔歸茶的意義所在:它給了所有喜歡下關茶的粉絲們一個追逐更高昔歸古樹茶的標準和方向。
撰文:十月
攝影:寶軍
部分圖片由下關沱茶集團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