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適應青藏高原的生存需求,以及長途、長時間運輸儲存的需要,藏茶歷經自唐以來的1300多年歷史,從種植、初制到加工運輸,發展出了適應藏區條件的制作加工方法,并在明清時逐漸成熟,形成了一套獨特的藏茶工藝。
藏茶是各種制茶中最為耗時、最為復雜的流程茶類,一般要經過和茶、順茶、調茶、團茶、陳茶等五大工序和三十二道工藝,約六個月左右,依古法炮制出品,標準藏茶褐黑有光,具有紅、濃、醇、陳四絕特色?,F在可核實的藏茶工藝和工序主要有以下部分。
藏茶的制作工藝
“刀子茶”:由于藏茶原料是使用小葉種茶的成熟全株,規定不能采春茶,需任其生長到谷雨前后,才能使用特制的小刀割取茶葉,故茶農采收的茶葉稱為“刀子茶”。
“下紅鍋”:將采收的茶葉,先由茶農在加熱的鐵鍋中進行殺青,做成“毛茶”,為下一步工藝做準備,稱為“下紅鍋”。
“和茶”:經炒青后的茶葉,經過人工反復蒸揉、發酵、干燥制作以促進茶葉發酵和起條狀,稱為“和茶”。
“做莊茶”:茶農初制過的茶葉,稱為“做莊茶”。茶廠收購經過茶農初制的茶葉繼續加工。收購茶葉的行家叫“買手”。買手要憑經驗把茶農送來的茶葉按質量分等級定價格。比如是否起條線、含水量高低、含梗量多少、雜質情況等。買手收茶對于茶廠是最為關鍵的環節,可以決定其后面加工的優劣成敗。
“渥堆”:茶葉經過初制后還是綠色,含水量一般在30%。將茶葉按照一定的厚度堆積在倉庫內,讓其自然發酵。
“翻堆”:茶葉在渥堆發酵過程中,為使溫度均勻、發酵完全,必須不斷翻動渥堆的茶葉,稱為“翻堆”。
“出倉”:經過渥堆發酵好的茶葉,就可以由倉內轉至倉外,稱為“出倉”。
“曬茶”:出倉的茶葉,要趁晴天及時晾曬,通過日光干燥。因為雅安素稱“雨城”,當地有“雅無三日晴”的諺語。一到晴天,必須極度緊張地出倉曬茶。每平方丈(1平方丈可換算為666.67平方米)的曬壩,每次可曬茶葉60公斤。
“上倉”:曬干的茶葉,由工人背運進倉準備下一步加工,稱為“上倉”,又稱“貫倉”。一間倉房可以儲藏400擔原料。每擔原料為50公斤。
“揀茶”:倉房內的茶,還要經過人工挑選,剔除雜質、霉變等影響質量的部分,稱為“揀茶”。
“清茶”:揀茶之后,還要再次剔選枝梗和雜質,使品質更加純凈。
“鍘梗”:茶梗的比例不能過高,必須控制在一定比例下。過去為25%,現在是12%。用鍘刀鍘去多余的茶梗,稱為“鍘梗”。
“配倉”:把曬干擇凈的茶葉、茶梗,按品質、比例,進行配制。又稱“拼配”。
“打吊”:配倉好的茶葉,用特殊的竹篼秤,一甑一甑地稱好重量,裝在“麻帕”(麻布縫的袋子)內,稱為“打吊”。
“走帕”:工人把打吊后的麻帕內的茶葉,提進甑內去蒸,稱為“走帕”。
“蒸茶”:把甑放在鍋中,將水燒開,將甑內茶葉在高溫下蒸軟。稱為“蒸茶”。
“舂包”:將蒸軟的茶葉,從甑內取出,將麻帕內的茶葉趁熱倒入木制的架上去壓包,因木制的舂棒重達32斤,需要兩個壯勞力才能反復提起和放下舂壓茶葉,故稱“舂包”,或稱“沖包”,又稱“架包”。舂包是重體力且技術性極強的勞動,很容易產生廢品,過去有高達20%的廢品率。舂包使茶成形為磚茶。
“出包”:壓好的茶包取出后,蓋上標記,每200包堆在一起,稱為“出包”。
“揀刷”:壓制好的茶包,經過9天的自然干燥,即可開始包裝。先把茶從包內倒出,把表面揀刷干凈,再貼上商標紙,稱為“揀刷”。
“裹紙”:把茶一甑一甑地用特制的黃紙包裹起來,稱為“裹紙”,或稱“裹包”。
“捆包”:將四甑茶疊在一起,用篾條捆扎起來,稱為“捆包”。
藏茶的品質鑒別
鑒別藏茶的品質通常需要四大步驟:一看、二聞、三泡、四品。藏茶分散茶與緊壓茶。
折疊藏茶散茶的鑒別
一看形和表
外形卷屈緊實,呈條索形或顆粒形,葉片完整、結實、有韌性,手持有重實之感,葉片表面富有光澤,感覺油光亮麗,呈褐黑色(俗稱豬肝色,蟑螂色),此為好茶。反之,葉片受損、韌性差、感覺很輕、不經風吹、有的呈網狀(俗稱絲瓜網),表面暗淡無光,均為品質不好。
二聞香和霉
藏茶有撲鼻的濃香,如果保存得當,可歷經多年而不衰減,所以通常情況下,只要能聞到濃郁的茶香,均可謂之好茶。反之,如果聞不到茶香,并伴有霉味,或其它不純的味道,則不可謂之好茶。
三泡紅與透
用滾燙的沸水沖泡藏茶時,會溢出琥珀紅的茶湯,由淺而深,隨之一股濃濃茶香會撲鼻而來,茶湯紅是藏茶的基本特征,關鍵是要看茶湯不僅要紅,而且還要透亮,晶瑩剔透之美,純正的藏茶湯帶有玫瑰色。反之,茶湯紅里帶黑的、渾濁的、暗淡的均不算好茶。
四品味和香
品茶是雙重的,嘴里喝口味,鼻里聞香味,藏茶的味道很難用準確的語言來描述,雖然我們平常說滋味醇和,厚重,甘爽,回甘等,其實難盡其妙,而實際上,味覺系統感受到的,遠比我們描述的要深刻得多,感覺爽爽的,喝了還想喝,愿意接受,樂意接受,就可謂之好茶。反之,喝著有怪味、聞著有異味、嗅覺生排斥、味覺難接受,自然就算不得好茶了。
許多時候,我們往往沒有足夠的時間來完成四大步驟,那我們就認真把前兩步做好,按上述一看二聞的方法,能看到茶葉外形美觀,聞到純正的藏茶濃香,也就八九不離十了。
折疊緊壓茶的鑒別
緊壓茶有金尖、康磚、藏磚、青磚等,均呈磚形,故統稱磚茶。雅安磚茶品質建立在散茶的基礎上,散茶好,緊壓后才能好,緊壓過程中,首先要使散茶足夠干,再經過蒸氣軟化,壓制成型,這樣的磚茶雖緊壓,但酥松透氣,富有活力,就類似于米花糖。反之,緊壓過死,板結,這種磚茶基本聞不到茶香,久放還容易霉變,這種磚茶就算不得好茶了。
還有另一種緊壓茶,工藝茶餅,其主要作用在于觀賞,因此要求圖案美觀,表面光滑,緊壓就自然緊實得多了。從品茶的角度來看,還是提倡喝上述散茶和磚茶。
若單純從口感而論,不足以讓藏茶越來越火熱,那是何種原因?此皆因藏茶中包含的近500種對人體有益的有機化合物,不僅有助于消脂,降低三高,還能抗輻射等等。而當城市人群“三高”存在率越來越高,這種茶對于城市人群的益處也同時顯現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