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村是武夷山的產茶大村,全村有茶山1.2萬畝,茶企業150多家,茶產值超億元。2015年村民人均收入達1.28萬元。
2013年,全國茶葉市場下滑,當地茶農陷入困境。如何突破困局?黃正華帶著幾名頭腦活絡的回鄉人員經過調查,認為必須打破各自為政的局面,整合營銷共創品牌。2013年8月,村里組織119家茶企成立茗川世府茶葉合作社,由合作社統一對外打市場樹品牌。社員自愿提供茶樣給合作社,合作社通過交易平臺和舉辦茗川世府品鑒招商會,幫社員賣茶。
在此基礎上,各群團組織分別依托合作社建立茶葉工會、茶葉團支部、茶葉科普小組,進一步激發合作社的凝聚力。去年8月,他們把茗川世府首場品鑒招商會開到福州,為會員茶企賣出茶葉68萬元;今年又賣出50多萬元。“這種營銷模式實現了客戶與茶農的無縫對接,節省了中間環節,客戶買到了實惠滿意的茶,而茶農足不出戶,省事又省力。”駐村干部胡賢炳說。
有了第一次的成功,去年11月,群團組織又把茗川世府的招牌亮相到第九屆海峽兩岸茶博會上,工會會員、團員志愿者、婦女代表紛紛前往幫忙,接待各類客商、茶葉愛好者2000多人,通過關注合作社微信發放隨手茶禮1000余份,與10家采購商達成交易意向。
就在幾天前,合作社的群團組織又共同組織了一場轟動武夷山市的制茶能手大賽,20名由工會會員、團員青年、科技能手組成的選手,用同一山場的茶青在同一時間、同一地點進行制作。由于賽事頗有亮點和特色,吸引了市內外1000多名尋茶者到現場觀摩,大大提升了黃村的知名度。“最重要的是獲獎選手還將納入合作社的技師庫。”參賽選手鮑忠兵說。
如今,黃村各群團組織都在茶葉合作社里找到了自己的角色定位:茶葉團支部建起茶葉電商交易平臺,探索“支部+互聯網+茶葉合作社”運作模式;茶葉工會針對茶季臨時用工增加3000人,常出現工人工資、茶企維權、人身安全等問題,在村口、道路顯眼處和各個茶廠立起“有需要,找工會”的牌子,并附上二維碼,為打工人員和本村茶企維權;科技小組不定期舉辦科普培訓,不定期上山監督、制止村民亂開茶山,引導社員進行生態茶園改造、改良土壤、搭建生態滅蟲燈和修建數字化茶山灌溉設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