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說“春茶苦,夏茶澀,要好喝,秋白露”,這里所說的“秋白露”指的正是秋茶。時下正逢采摘盛季,各大產區的秋茶采摘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為消費者的味蕾準備著秋天的味道。
秋茶上市搶占市場
據了解,在茶行業,春茶銷售最為茶企所看重,而夏秋茶則被視作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究其原因,乃是夏秋茶采摘成本高,利潤低。據業內估計,以貴陽市為例,全市每年夏秋茶至少有80%的茶青被白白浪費掉。
“現在,在做好名優春茶銷售的同時,越來越多的茶企看好秋茶的潛在市場。”業內人士表示,尤其是一些生產夏茶較少的茶葉企業,已經開始籌備生產秋茶。據介紹,由于夏茶的口感不是很好,得不到市場認可,因此很多茶企都不看好其銷售前景。而對于夏茶銷售的空白,茶企大都選擇靠秋茶來填補,再加上今年茶葉長勢較好,更讓茶企們把目光紛紛集中在秋茶的生產銷售上。
鐵觀音讓出霸主地位
說到秋茶,很多人首先想到的便是鐵觀音。對鐵觀音而言,秋茶品質當數最好,因為秋茶的香氣比春茶要高揚很多,而這正是人們所說的鐵觀音的“秋香”。不過,在茶葉消費市場,以往鐵觀音秋茶獨領風騷的市場格局正在逐漸改變,紅茶、大紅袍、黑茶等茶類的熱銷分流了鐵觀音市場。
“目前,鐵觀音加工工藝過于混亂,這是導致鐵觀音市場下滑的重要原因。”王慶認為,再加上缺乏統一的加工工藝標準,造成鐵觀音香型混亂,口感差異大,使得消費者也很困惑,這也是鐵觀音不再受寵的主要原因之一。
“小眾”秋茶炙手可熱
相對于鐵觀音秋茶的沒落,一些往年較為“小眾”的秋茶品種則變得炙手可熱。以福建白茶為例,還未到秋茶采摘季節,被預訂的白茶就占40%之多。
白茶屬于六大茶類之一,一年收春、秋兩次,屬輕微發酵茶,因其成品茶多為芽頭,滿披白毫,如銀似雪而得名。白茶有“一年為茶,三年為藥,七年為寶”的說法,保存的時間越久,不但不影響其口感,反而越有價值。
本報記者 竇虹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