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紅工夫亦是我國早期的工夫紅茶之一。主產江西修水、武寧,銅鼓次之,毗鄰的湖南平江長壽街一帶的紅毛茶,亦由修水茶廠加工為寧紅工夫,該茶以獨特的風格、優良的品質而馳名中外。
寧紅起源于清朝
修水種茶歷史悠久,修水的紅茶生產則始于道光初年。修水、武寧古屬義寧州,所產紅茶稱寧州紅茶,簡稱寧紅(一種說法是其發源于修水縣漫江鄉寧紅村而得名)。
義寧州范圍,高山平地,田園阡陌,到處有茶。修水八方皆為產茶區,其中武鄉之山口、漫江,所產之茶品質最好。
同治十一年(1872)《巴陵縣志·巻十一》(巴陵舊縣名,今岳陽市及臨湘和湖北監利、通城、崇陽一帶)載:“道光二十三年(1843),與外洋通商后,廣人每挾重金來制紅茶,土人頗享其利,日曬者色微紅,故名紅茶”。
同治十二年(1873)《義寧州志·卷八》(今江西修水)載:“道光間,寧茶名益著,種蒔殆遍鄉村,制法有青茶(綠茶)、紅茶、烏龍、白毫、花香、茶磚各種。”光緒十八年至二十年,最高年輸出量為30萬箱(約15-16萬擔),生產量逾二十萬擔,到光緒三十一年產量仍保持在18萬擔水平,值銀千萬元以上。
從以上史料看,清朝道光年間,幕阜山區及其周邊的江西、湖南、湖北毗鄰地區,已是紅茶產區了。
堪與祁紅相媲美
1985年寧紅金毫參加全國優質食品評比,博得“寧紅金毫為禮品中之珍品”之名,1988年在中國首屆食品博覽會上被評為金質獎。中國茶學會名譽理事長吳覺農題詞:“寧紅、祁紅并稱世界(紅茶)之首。”
寧紅工夫茶外形條索緊結,鋒苗挺拔,略顯紅筋,色烏略紅、光亮,內質香高持久,似祁紅滋味厚甜和,湯色紅亮,葉底紅勻。高級“寧紅金毫”,緊細秀麗,金毫量露,多鋒苗,色烏潤,香味鮮嫩醇爽,湯色紅艷,葉底紅嫩多芽。
另一種似武夷龍須茶的朿茶也叫龍須茶。用獨特工藝加工而成,該茶在道光初年,與寧紅同時興起。此茶選料講究,做工精細,風格獨特,品質優異,作為彩頭與標記十分美麗,頗有藝術欣賞價值。
龍須茶具獨特的藝術風格和特異的色、香、味、形。每個產品干重7-8克,形如紅纓槍的槍頭,條索挻秀顯毫,外披彩花線;沖泡時,將花線頭抽掉,白絲線仍扎不解,整個龍須茶便在茶湯基部成束下沉,而芽葉向上散開,宛如一朵鮮艷的菊花若沉若浮,故有“杯底菊花掌上槍”之稱。其湯色中間紅艷明亮,邊緣金黃,葉底嫩勻有光,香氣鮮爽馥郁,滋味甘醇爽口,沖泡三、五次,色香味仍佳。
我國茶葉審評專家、中國茶葉研究所研究員沈培和教授對寧紅品質概括是:“寧紅的品質與祁紅很接近,高檔茶葉外形緊結、苗鋒修長、色澤烏潤、湯色紅亮、甜香高長、滋味甜醇、葉底紅亮”。
紅茶拼配少不了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