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鋒村優美風光
茶葉滿山,山間樹林茂密,山下房屋靚麗,溝里溪水清澈,綠樹白墻中間,不時傳來村民嘻嘻哈哈的笑聲。因為下雨,茶農們忙里偷閑,三三兩兩地聚在一起娛樂娛樂,幾個孩子不停擺弄著廣場上的健身器材……這是一個雨天,記者在洪雅縣中山鄉前鋒村看到的真實場景,這場景恰似現代版的世外桃源。
前鋒村是洪雅縣重要的產茶基地,全村總人口2556人,種茶面積就達到了5600多畝,人均面積近2畝。人均年收入6000元中,70%左右來自于茶葉。得益于茶葉,村里很多人都蓋起了漂亮的樓房。站在廣場環顧四周,全是清一色的川西民居,外墻上那一幅幅茶文化宣傳畫凸顯出這個村的特色。
村主任告訴記者,之前村委會所在地周圍只有幾戶村民。后來,先后有幾十戶村民從其他地方搬遷到這里,這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這里環境越來越美,基礎設施越來越完善,而這些離不開城鄉環境綜合治理。
成立以村支部書記、村主任及各生產組長為成員的工作領導小組;采取村支部書記主抓,各生產組長分管的形式,這些都凸顯出了當地政府對于城鄉環境綜合治理的重視和打好這場持久戰的決心。
城鄉環境綜合治理是一項群眾性工作,與每個村民息息相關。為了營造良好的氛圍,提高村民環境治理的意識,前鋒村積極開動腦筋,加大宣傳力度。整治工作開展以來,開辟專門的宣傳欄、掛標語、發傳單、貼通知、制定村規民約、口頭宣傳等宣傳方式都被派上了用場,近千份相關材料挨家發放到戶。一次、兩次,一天、兩天,時間長了,村民不僅對城鄉環境綜合治理由陌生變得熟悉,更有群眾深受啟發,主動提出進行風貌塑造。
環境治理一開始,村里就訂下了目標,要把前鋒村打造成環境優美的宜居村莊。在群眾的大力支持下,前鋒村更是拿出了大量經費用于環境治理。村委會旁的新前鋒大橋不久前剛建成通車,這座橋花去了前鋒村70萬元。與此同時,該村以“四清”(清垃圾、清污水、清雜物、清淤泥)、“四改”(改水、改廚、改廁、改欄圈)為重點,大力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程。工程中,一條條村內道路和機耕道實現了硬化,文體活動場所從無到有。
在硬化、亮化的基礎上,村里還引導村民在村內及周邊空閑地帶、村道兩旁、房前屋后栽花、植樹、種菜,讓村子綠起來。在基礎設施不斷完善的同時,積極引導村民轉變傳統的生產生活方式和生活習慣。
據統計,該村先后共新增綠化面積3萬平方米,新建衛生廁所56個,新建沼氣池76個,改變了糞便堆、垃圾堆、柴草堆“三大堆”亂堆亂放的狀況,環境衛生得到明顯改善。環境優美示范村的榮譽對前鋒村來說,是實至名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