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茶網資訊:在日前舉辦的《世界奢侈品協會2011官方報告藍皮書》發布會上,世界奢侈品協會中國首席執行長歐陽坤拋出一個觀點:目前國內最有希望誕生奢侈品牌的產業是茶葉。他說,“茶葉在中國有獨特性,又有現成的、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而且可以被全世界的消費者接受。”
盡管被外界相當看好,中國茶卻不是很爭氣。眼下一個不爭的事實是:我國是世界第一大產茶國和第三大出口國,有名茶上千種,然而卻沒有知名的國際品牌以及具備規模的現代產業。
中國茶產業“小而散”
茶葉這一傳統飲品在歷經滄海桑田之后,直到今天仍然是杭州地區重要的出口農產品。統計顯示,2010年,杭州經檢驗出口茶葉12962.61噸、貨值4296.12萬美元
,無論是數量還是價格,與往年比都有了新的提升。
“量價齊升”之外,杭州檢驗檢疫局負責茶葉出口的一位人士用“小而散”來概括中國茶葉產業的現狀,“茶葉出口要面對國外日益苛刻的貿易技術壁壘,小而散的生產經營方式很不利于應對壁壘,實行產業化生產經營和實施品牌戰略刻不容緩。”
政府、企業已經做出了探索。在杭州余杭區,政府聯合檢驗檢疫部門在當地建立了“出口食品農產品安全示范區”,試圖對出口茶葉產業鏈進行整合提升,“讓零散的茶園集中成片,中小企業聚沙成塔,優質企業脫穎而出”。
“中國茶葉產業猶如一幅水墨山水畫,雖然意韻猶存,但也留白偏多,尤其缺少現代元素,需要補白。”杭州檢驗檢疫局副局長許順華認為,“代茶葉產業必須與經濟發展和消費需求相匹配。
沒品牌利潤大打折扣
“中國茶葉在出口貿易中,不缺好茶葉。但是由于沒有塑造好的茶葉品牌,導致茶葉出口利潤大打折扣。”這一觀點,幾乎是茶葉界人士的共識。中國茶產業流通協會秘書長吳錫端曾明確表示,中國有十大名茶,但都不是品牌,“我們面臨一個非常尷尬的問題:中國茶葉有名茶,沒品牌。”
從某種程度上說,茶葉品牌的打造甚至比茶葉品質的控制更重要。營銷專家認為,茶葉真正進入品牌時代的特征,是口味也要、工藝也要,但是口味與工藝對產品價值的貢獻只占三分之一左右,其他三分之二是身份的象征、價值觀的象征,是文化的內涵。
一個很好的例證是,在一般中國紅茶只能被當做原料茶以每公斤5美元賣出時,小小的一盒彩云紅·紅歲茶在國際市場上標價每公斤1000美元。投資人對這一品牌的定位,就是高端產品。因為在西方國家,享受珍品紅茶象征著品位和成就。你也可以說,這1000美元賣的就是一種象征、一種身份。
“品牌產品在市場上具有強勁的競爭力,不僅因為品牌意味著優質,更重要的是,品牌還包含了一種文化,如身份的象征,從而構成商品價值的一部分。”營銷專家這樣解釋。
茶葉出口已發生變化
有人說,茶葉怎么可能做奢侈品呢?茶葉出口到國外是以農副產品形式,價格非常低廉的,一般也就5美元、10美元一公斤。行業內先行者給出的答案是——所謂奢侈品,其實是一種精神的狀態和文化內涵,你是農副產品也好,是皮革制品也罷,都不相干。
目前已有的一個成功案例是:國內某紅茶品牌“貴比黃金,定價在100元1克(相當于每公斤10萬美元),全球一年只供應5萬盒。此舉一出,各國富豪趨之若鶩。跟所有奢侈品牌一樣,它憑借的就是品質和品牌的文化內涵。
致力于打造中國茶奢侈品牌的資深人士薛鈺認為,可以通過不同產品的研發,從普通茶葉,一直到茶葉的衍生品、茶葉化妝品、保健品,最后到茶葉的藥品,以一種文化展示品牌的精髓。這也是打造中國茶葉奢侈品牌的出路。
杭州的茶葉生產出口方式也在發生變化。杭州檢驗檢疫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現在的杭州茶更加注重提高產品附加值,更加注重迎合特殊人群的偏好,更加注重時尚,更加注重開發茶的新用途。“以前散包裝的某出口茶每公斤只能賣2美元,現在貴的能賣到100多美元。”這位負責人介紹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