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茶網資訊:臺灣每年從越南、印尼等地進口茶葉超過2.5萬噸,高于自產的2萬噸,“可誰在臺灣見過標明產地‘外國’的茶?”近日,臺灣產茶區南投縣名間鄉鄉長的提問,又令臺灣茶業市場混亂的話題浮上水面--
以越南茶混充臺灣茶出售,在臺灣早已是公開的秘密。臺灣監察部門去年曾為此提交調查報告,要求茶葉生產銷售的主管部門“農委會”、“衛生署”糾正、改善。
結果呢?臺北一位老茶客告訴記者:“除非我去熟悉的茶園買,否則,連我都不能保證不買到假。過去一喝,就能喝到‘山頭氣’,這一山和那一山是有差別的。”
大陸游客成肥羊
臺灣的業者互相之間大多維持君子之風,避嫌“同行是冤家”,不互相揭短。因此,當記者采訪家有四甲(一甲約9700平方米)地茶園、編入南投縣民間鄉農會產銷班的茶業經營者阿丹時,她對記者的提問一直不正面回答。我換一個角度問她:“你為什么不在阿里山設店、專門做陸客生意呢?”她答:“噢,不行。導游一開口要40%的提成,這還是良心價。”“40%還良心?”“當然啊,有給旅行社70%的。”“那還怎么賺錢?”“就只能提高價錢了。或者用越南茶來冒充高山茶,有的還摻一些本地茶,有些根本全是進口茶或者就是你們大陸的茶。”“那你也可以提高價錢啊。”“我都是自家茶園和親戚家茶園產的,只有采摘的時候才有,不能保證每天的量,就算提高價格,今天有明天無的,旅行社也不會把游客往這里領了。”
大陸游客在景區買的什么茶?大多買的是“綁架”茶,也就是要多便宜有多便宜,比如“高山茶’1000元(新臺幣,下同)一斤,還買二贈一,種茶的都知道這根本不可能,連越南茶都要二三百元一斤。有的是要多貴有多貴,比如‘比賽茶’、‘得獎茶’,包裝精美,還印著防偽標和認證章,其實,有可能是四五百元的茶被陸客花6000到1萬買走。茶農透露,阿里山所在的嘉義縣幾年前的確推出過防偽標和認證章,但并沒有申請商標登記,不受法律保護,再加上管理不嚴,結果反而淪為無良茶商攬客的工具,本分茶農躲之不及,怕染上壞名聲,寧可用自家的包裝,讓回頭客上門。
只問價不問質
臺灣的游客不只來自大陸,去年大陸游客才剛剛超過日本游客數,為什么黑心茶商只針對大陸游客下手?“因為大多數大陸游客買茶不懂茶。”有的先問最貴的多少,有的只要比賽茶、得獎茶,有良心的茶商實言相告沒有得獎茶,大陸游客掉頭就走,寧可去胡亂充數的店家。一位南投自產自制自銷的茶農告訴記者:“參加比賽,我是從茶里一粒粒揀出來的,送樣到農會封存,無論是否得獎,大多當場就被買走或被農會收購,即使自己還有一些,也不可能天天有的賣啊,要碰到才有。”
也有的只要便宜,只看包裝,不管質量。茶商一般都泡茶請客人試喝,一是大陸游客大多行程密排,時間有限,來不及品味;二是有人喝不出來,反而劣幣驅逐良幣,讓一些花言巧語的商家大賺,本分茶商退出,有的直言拒絕大陸游客:“自己不懂,又不喝,只是揀高價的送人,這不叫買茶啊。”
加入農會產銷班的阿丹,在生產過程中接受技術、機械、市場的幫助,但也要接受農會的抽檢。臺灣茶的口碑除了品種和制茶技術的優勢外,最被看重的是田間管理相對嚴格,農藥殘留有管控,但是他們產的茶卻很難和大陸游客見面。“我只是做老客人,或者參加臺北的展售會。”
如何買茶不挨宰
大陸游客如何買到貨真價實的臺灣茶?記者在采訪中一直在提這個問題。最后得出的結論是,還是要靠自己。一是赴臺買茶前最好了解一下臺灣茶的基本知識。第一是認識茶區,臺灣最大的產茶區是南投縣,如鹿谷、杉林溪、溪頭、名間、霧社、埔里、集集、信義等都是茶鄉;阿里山風景區范圍之內的阿里山高山茶已被大陸游客熟知;臺灣東部也有茶區,茶的品質首推鹿野臺地和舞鶴臺地兩處,是買茶的首選;臺北雖然海拔不高,可是多濕多雨,也有茶園分布,包種茶是特產。
第二是了解茶的特點和產地,比如高山茶產自海拔1000米以上才名實相符,除了阿里山外,杉林溪、梨山、大禹嶺也都是名牌,一般一斤要2000元以上,而標明產地低海拔地區的“高山茶”一定是假的。
三是要看、聞、品,而且多問,賣茶的喜歡和顧客聊天,一邊品一邊問產地、價格、發酵程度,相信自己的口感,買的時候注意一下喝的和買的是否同一袋茶葉,包裝是否有產地、店名等,而且盡量避免在游客成群的店里出手,就能成為一個聰明的買茶人了。
在臺灣,泡茶、找茶是一種生活方式,大陸居民將來能個人游到臺灣,如果認識愛茶的臺灣朋友,隨他一起去產地找茶,那自然是妙事一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