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平常所講的“萬里茶路”,一般指的是中國境內的一段,南起福建武夷山,縱穿長江、黃河、長城、草原和浩瀚戈壁,直抵中俄邊界恰克圖。這段線路,中國境內主干線約5000公里,完全由華商(主體是晉商)運輸。
其實,俄羅斯境內也有“萬里茶路”,即從恰克圖向西橫跨西伯利亞的針葉林荒原、烏拉爾山脈,經莫斯科到圣彼得堡,綿延俄境內5000余公里。這個駝幫茶路,大部分在北緯55度線上,主要由俄國和蒙古商人運輸,后期中國商人也曾進入俄境內運輸,直至莫斯科。兩段茶路總長1萬公里左右。
本系列所講的是境內茶路,看晉商怎樣艱難行進在武夷閩山、鄱陽洞庭、唐白窄水、三鴉古道、太行羊腸、雁門黃沙、漠北駝道上。
山西不產茶,但晉商卻開了萬里茶路,這標志著中國在清中期已形成了相當規模的、先進合理科學的資本主義股份商業集團,帶動了大半個中國幾十萬人口。由于茶路存在,有專家斷言,那時的世界經濟中心在東方。
晉商所開萬里茶路,是晉商國際貿易的大手筆,是突破統治者禁錮卓有成效的市場運作,是山西儒商“義利諧調商業文化”的真實展示。在中國茶葉史、東亞運輸史、東方文明史和國際貿易史上,都是值得大書的事情。
避漕船繞行豫西 入豫“一半回了鄉”
萬里茶路中國境內公認路線,是從福建武夷山(后期從湖北蒲圻,湖南臨湘、安化)開始,行經長江、漢水、唐白河,至河南賒旗店轉旱路,穿越豫西和山西,通過張家口抵達漠北恰克圖。
但打開中國地圖,我們會發現,從武夷山至兩湖之交轉張家口的運輸線,還有一條比漢水近得多的路。
那就是武夷山——兩湖入長江,由江蘇揚州入京杭運河,逆流北上經蘇北、山東、河北,直達北京——張家口。這條線要較漢水——唐白河——河南——山西——張家口,近了千里,且幾乎全是水路。當年水運成本比旱運成本低50%以上。晉商為何舍近求遠、舍廉求貴?
原來在明清數百年間,官方通過運河,用南糧北調補充京城和邊關用糧——稱漕運,糧船稱漕船。康熙時,“共有近萬艘漕船,近十萬運糧大軍,年年航行在南北大運河河道上。”《晉商茶路》一書寫道。
除漕船外,運河里還遍布著漕船銅船鹽船等“特權船”,再加上沿途百姓短途運輸船,每日行于運河者,不少于兩萬艘。狹窄河道難以調頭和回轉,河道又太淺,導致運河中重船順水日行20公里,逆水僅10公里,航速比別的河道慢得多。
這樣繁忙的河道中要插入大批商船,不太可能。且其航速慢,對運茶影響也較大。因為茶葉多在谷雨前采摘,經一個月加工,四五月間可運,秋冬間抵達俄方不誤商機。而四五月間正值大批漕糧上調之時,晉商不得已只能舍此路線。
“舍此路線,也是晉商生存理念決定的。晉商敬奉官府,但避而遠之。寧可花銀子擺平也不讓‘純潔’的商業活動受到官方介入干預。所以他們要舍近求遠,避開官家嚴密控制的運河水道。”《萬里茶路話常家》一書中寫道。
晉商為何會選擇鄂北繞行豫西、山西呢?
從區域經濟學角度剖析,晉豫兩省相連,晉人進入河南境,“一半回了鄉”。這不僅由于距離的縮短,主要是走出漢水后,鄉音為之一變,晉豫兩省語音有差異,但相互間都能聽懂,感覺親切許多。
一入河南境,晉商就離開了夏秋酷熱、冬春濕冷的南方,身體感覺適應了許多。更主要的是,在河南,哪怕路邊一個小飯攤,也會出賣面食,晉商就此告別了先前一大段無可奈何吃大米的旅程,有了回家的感覺。
早在西周時期,晉豫兩省人民便有道路相通、官民行走的記載。晉商向外擴展時,向北首選內蒙,南下第一站便是河南,兩地都算晉商的大本營。“晉商赴河南經商,似乎感到不像是出遠門,當初河南省的每一個縣都有晉商經營的店鋪,而一些主要集鎮也是晉商滿街。有名的賒店、朱仙鎮、北舞渡等地,都建有大型會館,當年盛況可以想見。”《萬里茶路話常家》一書中寫道。
晉商自鄂北開始繞行河南,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就是“要為沿途分莊集散貨品”。
“萬里茶路”入豫后,晉商為主商道上的唐河源潭鎮、賒旗店、洛陽城及豫西孟津、濟源等地晉商重鎮集散貨品,并通過河南境內水陸交替的東西次商道,將貨品集散到周家口、北舞渡乃至朱仙鎮、開封城。“因茶路的通過,又便于河南沿途設號設莊,也因分莊、分號的存在發展,又讓這條路愈發地繁榮起來,兩者相輔相成。”
因此,山西商人當年選擇這條茶路運茶,算是“最穩定、最及時,同時也是最有利于發展的正確道路”。
▲
豫境會館歇歇腳 車載驢馱西北行
武夷山是茶路基本茶源,它僻處福建北部,經濟落后,交通不便,當地茶當時也沒有名氣。江南十余省到處是茶,晉商為何舍近求遠,選它為茶源地呢?
辯證地看問題,武夷山茶源上好卻無名氣,經濟環境閉塞,導致其茶價低廉,生產發展有巨大潛力。晉商是做買賣的,不是喝茶玩情趣的,因此,武夷山成為茶商販茶的首選之地。福建崇安縣因茶而富,成為當時的富裕地區。
車夫和挑夫,挑起經過加工包裝的春茶,從崇安縣出發來到福建、江西交界處的分水關,邁出萬里茶路的第一步。
過了分水關,茶隊行走在古驛道上,向西北行至信江邊上的河口鎮,挑夫卸下貨物,茶葉上了船,開始了水運。
自信江向北通往鄱陽湖,入湖后,茶船換成大船,向西行進,因為這兒枯水期還有10米以上水深,行船平穩。
出鄱陽湖后,茶船向西北入長江,向漢口進發。其間一段為逆水而行,但江南春夏時節以東南風為多,可借風帆向西北方向航行。
信江——鄱陽湖——長江——漢口,水路總長800公里。按當時的行船速度,快則一月,慢則四十天。
除了武夷山,晉商后期還有另外一處新茶源,即湖北蒲圻縣(赤壁市),湖南臨湘縣、安化縣。兩湖磚茶,一樣經長江到達漢口碼頭。
漢口是中國內地一大天然良港。清代,漢水入長江處至少有8座碼頭,停泊船只常在25000艘左右,漢口兩岸碼頭區,水手作業通宵達旦,“十里帆檣依市立,萬家燈火徹宵明”。所有晉商大茶莊,在這里都設有分莊。
茶船由漢口出港,溯漢水西去,逆行700公里水程,歷時20天,抵達襄樊。之后,換小船逆唐河北上入豫。在豫西陸行,經洛陽渡黃河登太行,進入山西晉城。
從晉城抵晉東南第一重鎮——潞安,潞安商人是晉商中重要一支。從潞安起程后,車隊在原有茶葉上又加上鐵、銅器和潞綢。潰安——沁州——祁縣子洪口,晉東南之旅結束。
之后,茶隊所行皆為晉中平原坦途,平遙、祁縣、太谷、榆次及太原府,都是指日可達。茶隊在晉中把茶品分裝后,改用晉中各縣馬車拉茶葉。沿官道進入代州,抵達內長城第一險關雁門關。出關后進入大同府,之后進直隸省,一直向張家口進發。
由河南南陽賒旗店至張家口,陸路行程約1200公里,行程近一個月。
茶隊到張家口后,一般會休整一下。因為從此地到庫倫(今烏蘭巴托),全長近1400公里,至恰克圖2160公里,全靠駝隊穿行于草原和戈壁沙海中,茶路盛時,這一段路上,會往返著十幾萬峰駱駝。
張家口、庫倫、恰克圖,是茶路上很重要的三個點。
張家口是中俄貿易的東路重要關口,是內地通往蒙古及西伯利亞的門戶。清后期,晉商在張家口所經營商號有1000多家。民國前后,張家口商貿創下新高。據《張庫通商》記載:“對蒙古(包括對俄恰克圖)貿易商號增至一千六百多家,年貿易額達到1.5億兩白銀。”當時,張家口全市共有商號4000多家。
張家口至庫倫這段茶路兩側,曾出現過十幾處商業城鎮。
那個時候,庫倫約有10萬人口,年輸入值約1200萬兩白銀,是晉商壟斷的對恰克圖貿易中心。
晉商茶隊經庫倫抵恰克圖,萬里茶路抵達公認終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