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吧欧美-色吧五月婷婷-色吧亚洲欧美另类-色吧在线视频-国产一区二区高清视频-国产一区二区高清在线

首頁 /  茶葉新聞 /  萬畝華僑茶廠變身工業園

萬畝華僑茶廠變身工業園

中國茶網資訊:今年68歲的何國華(化名)12歲隨父母從馬來西亞回國,被安置到清遠華僑農場,18歲成為農場職工,隨后結婚、生子,60歲退休后又成為農場一處倉庫的管理員。“農場就是我的家。”3月16日,在一棟20多平方米的房子里,何國華手指縫中夾著一根香煙,不時重重抽上幾口,幾許感慨寫在一張飽經滄桑的臉上。

風光歲月

吃公糧 分住房

清遠華僑農場建于1960年,先后接納了來自越南、馬來西亞、印尼等16個國家和地區的歸難華僑5145人。3月16日,清遠華僑農場辦公室主任溫衛芳告訴南方農村報記者,農場占地面積2萬多畝,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農場曾是副處級單位,人口最多時曾達6000以上。

羅光明(化名)1978年從越南回國后,成為了清遠華僑農場的一名職工。他告訴記者,那時自己不但分到了新房,而且能夠吃上“國家糧”。

與清遠華僑農場一樣,英德市英紅茶場(英德華僑農場),也曾經歷過經營紅火的歲月。

“茶場陸續安置了一萬多名歸難華僑,1950年代曾是副廳級單位。”談起茶場歷史,英紅茶場場長兼英德市英紅鎮黨委書記植文波一臉興奮。他告訴記者,茶場目前仍有退休副處級干部50多人,副科級以上干部500多人,老工人3000多。

上世紀八十年代,英紅茶場所產紅茶行銷60多個國家和地區,屢獲大獎,甚至還成為了英國王室的專用紅茶。在英紅茶場職工黃載平的記憶中,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茶場普通職工的月收入達到了100多元,“在那時算比較高的。”

慘淡經營

發工資 要舉債

改革開放后,在市場經濟大潮的沖擊之下,華僑農場也開始悄然變身。

“在計劃經濟體制下,農場的生產和建設都得到了國家支持。”溫衛芳告訴記者,1988年,清遠華僑農場管理權由廣東省下放到清遠市;2000年,清遠市將農場管理權進一步下放給清新縣,并在其基礎上成立清僑鎮;2005年,清僑鎮被并入飛來峽鎮,清遠華僑農場隨之由飛來峽鎮代管。

清遠華僑農場歐陽場長認為,雖然上述改制的目的是理順管理體制,但由于管理權幾易其主,缺乏穩定性,因此“實際上長期以來是農場自己在管理自己。”

計劃經濟體制下的政策優勢消失后,一系列棘手問題擺在了清遠華僑農場面前。長期以來,農場擁有自己的學校、醫院、養老院,但隨著經營出現困難,這些配套機構逐漸成為沉重負擔。溫衛芳介紹,上世紀九十年代后,農場經營狀況開始下滑,為了能發工資,有時甚至要大量舉債。

1995年,隨著外貿統購統銷政策被取消,英紅茶場的茶葉出口量銳減。同時,由于人員負擔重導致生產成本較高,加之產品單一,茶場經營變得愈發困難。

植文波介紹,2003年,英紅茶場被下放給英德市管轄,并在其基礎上成立英紅鎮。此時,英紅茶場負債已高達一億元。在改制中,4500多名農場職工下崗,各種矛盾一度十分尖銳。

英紅茶場是清遠土地糾紛最多的華僑農場。由于農場土地屬于國有,職工領取國家固定工資,因此其對于周邊村民侵占茶場土地起初并不在意,致使這種情況愈演愈烈。在總計五萬多畝茶場土地中,目前已被侵占12000多畝。英紅茶場曾多次向有關部門反映這一問題,但至今沒有獲得解決。

馮學正是英紅茶場越南歸僑的第二代。他告訴記者,自己和周邊村民干同樣的活,但因為身份是居民,耕種的是國有土地,所以不僅享受不到國家的惠農補貼,還要繳納每年每畝90-120元不等的承包款。同時,因為不是茶場職工,馮學正沒有辦理城鎮職工養老和醫療保險,只能自費參加農村新型合作醫療。

馮學正說,周圍像他這樣的青壯年大多不屬于農場職工,只能承包土地種植茶葉、沙田柚、甘蔗等。“現在每斤茶葉只賣五六毛錢,加上幫茶廠收茶、村小組長的工資等,一年下來收入也只有一萬元左右。”

破繭轉型

甩包袱 建工廠

“農場要輕裝上陣,謀求新的發展道路。”溫衛芳告訴記者, 2003年后,清遠華僑農場逐步將教育、醫療等職能剝離,原屬農場管理的學校、醫院、司法機構69名工作人員的工資,納入地方財政預算,農場則開始專心致志從事經營。豐富的土地資源,成為清遠華僑農場實現轉型目標的主要支撐。

“農業方面,投資5000多萬元的大廠圍防洪減災工程將在今年汛期前完工。”溫衛芳說,農場東南部的常澇田將因此免于被水淹沒,而在工業方面,他們正在爭取一個產業轉移工業園入駐農場。

2008年5月,英紅茶場(英紅鎮)開始籌劃通過發展工業盤活土地。通過搞綜合開發,茶場現已償還債務五千多萬元,拖欠的一千多萬元職工工資、退休金、醫療費等窟窿也已被填上。

“茶場現正承接一個產業轉移工業園的建設。”植文波告訴記者,2010年底,佛山市順德區與英德市簽訂區域合作協議,決定投資300億元,在英紅鎮等地建立一個占地36平方千米的工業園。“一旦建成,將給英紅鎮的發展帶來極大機遇。”

不過,隨著工業園建設的推進,新的問題也擺在了植文波面前。“順德(英德)產業轉移工業園”占了英紅茶場總面積的一半,其中涉及到不少與周邊村民有爭議的地塊。“如果不能解決這些問題,將會影響工業園如期完工。”植文波說,“現在我的壓力很大。”他希望,英紅茶場能夠成為華僑農場改制的成功案例。

而工業園建設征地后,在英紅茶場,數千人也將洗腳上田。馮學正正盤算著在未來的工業園內做點小生意,或是進工廠上班。黃載平的9畝果園和4畝茶園只被工業園占用1畝多,因此他將繼續耕作,他希望也能享受到國家的惠農政策。

編后: 這是一個與農民有著千絲萬縷聯系的群體,他們從事農業,卻被稱為職工;這是一類生長在農村中間的獨立經濟單元,曾是國家寵兒,而今卻正湮入歷史。上世紀五十年代初至七十年代末,出于安置歸僑、難僑的需要,我國先后在廣東、廣西、福建等地建立了84個華僑農場,其中23個分布在廣東,人口總計30萬,規模和數量均居全國之首。

作為特定歷史環境的產物,廣東省的華僑農場從誕生之日起,就受到了政府的眷顧。但由于管理體制、自然條件等原因,華僑農場的發展逐漸滯后。1980年代至今,廣東省對華僑農場進行了數次改制。根據相關規劃,2015年,廣東將徹底告別華僑農場管理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