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7月29日消息:近年來,以“健康”、“綠色”為賣點的茶飲料,已經受到越來越多都市人的推崇和喜愛,在飲料市場上的風頭直逼“老大哥”碳酸飲料。尤其是炎炎夏日里,茶飲料更是許多外出者必不可鐵觀音少的“裝備”。
茶飲料在國際上被稱為“新生代飲料”,其特點是天然、保健、解渴功能強,符合現代人崇尚天然、綠色的消費追求。據中國飲料工業協會統計,中國茶飲料市場自1993年起步,2001年開始進入快速發展期。2002年,全國茶飲料的總產量接近300萬噸,去年,這一數字已超過400萬噸。
年輕人愛喝茶飲料按照傳統習俗來推斷,愛喝茶的人大多以上了年紀的為主,茶飲料的主力消費群自然也應該是中老年人。可事實偏偏相反,由新生代市場監測機構于前不久提供的一項關于茶飲料市場的調查報告顯示,茶飲料的消費者平均年齡只有31歲,其中,20歲到24歲的年齡段是最有力的消費群。
年輕人本來就是飲料的主要消費群,而他們之所以鐘情于茶飲料,主要緣于茶飲料上佳的口感和良好的解渴功效,至于茶飲料中有多少茶葉的成分,他們并不太關注。從茶飲料的品種來看,他們最喜茶文化歡的是冰紅茶,其次為冰綠茶,然后才是烏龍茶、菊花茶之類的茶品。從品牌認知度來說,康師傅和統一的知名度、受寵度最高,娃哈哈、雀巢、三得利等在市場上也比較走俏。
和年輕人比起來,中老年人對茶飲料的熱情明顯降低許多。隨機采訪中記者發現,絕大多數平常愛喝茶的中老年人認為,茶飲料并沒有多少茶葉的味道,解渴的效果也不如純水。不過和碳酸飲料比起來,他們還是樂于接受茶飲料。
人工添加劑“營造”美味根據制作流程的不同,我們通常所說的茶飲料其實包括純茶飲料和調味茶飲料2大類。
所謂純茶飲料就是以茶葉為主要原料,加入適量的水,經抽提、過濾、澄清、高溫殺菌等工序處理后直接罐裝而成的飲料。所謂調味茶飲料,則是在茶水提取液中添加了香精、酸味劑、維生素、果汁等不同添加劑的復合型飲料。
從目前的市場情況來看,調味茶飲料是茶飲料市場的絕對主流,占據市場90%以上的份額。而調味茶飲料口感的好壞,也直接影響著消費者的取舍。不過專家卻提醒消費者,調味茶飲料的滋味和色澤多是各種調味劑、著色劑“營造”出來的,并非茶葉自身性狀的顯現。一旦添加劑使用不當,可能會影響消費者的健康和安全。
行業標準未涉及質量指標今年5月,茶飲料衛生國家標準開始實施,這是茶飲料行業高速發展3年多來,第一個國家強制性標準。
毫無疑問,茶飲料衛生國家標準的實施,將帶來行業內的強行洗牌,那些生產環境低劣、生產工藝落后的企業將被排斥在茶飲料生產行列之外,這對于消費者來說絕對是一個“利好”。
不過,此次頒布的飲料衛生國家標準并未涉及茶飲料的質量標準,也就是說,茶飲料中茶多酚、咖啡因的含量究竟應該是多少,這個標準并沒有涉及。管理部門對這方面的檢測仍然只能依據4年前出臺的行業標準。
在這里要特別指出的是,根據《食品標簽通用標準》的規定,茶飲料的標簽上必須注明是純茶飲料還是調味茶飲料。如果茶飲料中加入了防腐劑,也要標明其具體種類、數量和名稱。消費者在購買茶飲料的時候可注意一下以上事項,這樣便于選擇質量上乘的產品。
茶飲料沒有“隔夜茶”危害中國人的生活習俗中有不喝“隔夜茶”的習慣,那么,可以長期保存的茶飲料是不是屬于“隔夜茶”范疇呢?專家對此的解釋是:茶飲料不存在所謂的“隔夜茶”危害。
專業檢測發現,“隔夜茶”中常常含有一定量的亞硝氨物質,而亞硝氨又是致癌物。但是,亞硝氨不止是在“隔夜茶”中有,各種含有蛋白質、氨基酸的食物,不加任何保護長時間自然存放都會產生亞硝氨,所以說,要減少攝入亞硝氨,最好的辦法就是盡可能食用新鮮的食物。至于茶飲料,它是特殊工藝生產而成的,和“隔夜茶”完全是兩回事,只要是正規合格產品,都不會對人體造成危害。
調查中記者還發現,有不少消費者擔心茶飲料中是否存在重金屬超標問題。事實上,消費者購買茶飲料,是喝茶湯而不是吃茶葉。實驗表明,根據鉛在水中的溶解程度來看,人一天喝5瓶合格的茶飲料,攝入的鉛都在安全范圍內。
茶飲料的保健作用有限茶葉的保健作用已經為世界所了解,那么,茶飲料是否也具有相同的保健作用呢?專家認為,茶飲料事實上只是一種流行飲品,它的營養成分和保健作用無法與茶相提并論。茶飲料無論如何發展,也無法取代茶在人們生活中的地位。
首先,從生產工藝來說,茶飲料的制作過程包括抽提、過濾、澄清、高溫殺菌等環節,這些環節難免會對其所含的營養成分造成破壞。其次,商家為了控制茶飲料的生產成本,一般也不會使用高檔茶葉作為原料。還有,商家在茶飲料的制作過程中常常會有意降低茶多酚含量,這是因為一旦茶多酚含量高,茶飲料就會變渾。如此一來,茶飲料的保健功能也就寥寥無幾了。
由此可見,茶飲料只是一種時尚飲品,它吸引消費者的賣點,主要還是口感。明白了這一點,在選擇茶飲料的時候,我們就能從容許多、明智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