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茶城網消息如今,在福建,從古雷灣畔到玉女峰下,從太姥山巔到汀江河畔,茶鄉一個接一個,茶山一座連一座。福建已成為全國最重要的茶區之一,創下了茶葉產量、種類、產值、出口創匯和烏龍茶產量等多項全國第一,閩茶獨特魅力盡現。
據統計,2007年,福建有茶園240萬畝,年產量20萬噸,毛茶產值50億元,涉茶行業產值超200億元,茶業生產人員400萬人,涉茶人員超過1200萬人,茶業收入占主產區農民年均收入的30%。
茶樹滿山金滿山。茶農因茶致富,茶產業已成為福建一大富民產業、民生產業。
科技興茶,一樹富萬家
連續5年,福建每年投入5500萬元支持重點茶葉品種開發,在多方運作下,如今,福建已形成了通過科技創新推動茶產業穩定發展的氛圍。
放眼福建茶界,科技興茶事件俯首皆是。11月5日,中國白茶研發中心在閩東福鼎市成立,這將助力福鼎20萬畝白茶提高精深加工水平。早5個月成立的安溪鐵觀音研究院,正構建一流的學術成果交流和應用平臺。在永春縣蘇坑鎮,許多農民養成了寫“科技日記”的習慣,農民王國輯根據“科技日記”,成功栽培出全國首例富硒佛手茶。華安縣仙都鎮茶農在茶園內插上黃板和懸掛殺蟲燈,建起800畝無公害茶園示范基地,目前已輻射帶動茶園2萬畝。
茶業科技的貢獻率從30年前的23%提高到52%。全省擁有國家級茶樹良種19個、省級良種21個,無性系良種推廣率達到95%,遠高于全國26%的水平,茶葉單產從30年前的24.5公斤提高到90.5公斤。
茶葉初制工序實現機械化并向半自動化、自動化過渡,傳統的煤、柴熱源設備和工藝基本上由電、氣等清潔能源取代。在烏龍茶區普遍推廣應用空調做青設備與工藝,克服了天氣因素的制約,提高了制優率,機制名茶比率占名優茶總量的70%以上。
品牌帶動,一枝源千年
近日,永春香櫞茶葉有限公司等16家企業向國家質檢總局申請注冊使用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專用標志。企業老總們認為,地理標志產品把獨特的地理環境、氣候條件、質量品質、人文底蘊等,和商品一同推向市場,將成為響當當的品牌。
目前,福建的武夷巖茶、安溪鐵觀音、永春佛手、坦洋工夫、福建烏龍茶、政和白茶、漳平水仙、福州茉莉花茶、政和工夫等已獲得地理標志產品認定。其中,福建烏龍茶保護范圍包括全省35個烏龍茶主產縣(市、區),保護范圍之廣、保護的縣(市、區)數量之多,為全國之最。
近年來,福建各地把具有濃厚積淀的茶文化注入品牌,打造出一批具有福建特色的茶業品牌。“安溪鐵觀音”獲得全國茶業界首個中國馳名商標,在其帶動下,安溪縣農民去年人純均收入6435元,其中茶葉收入占55%。安溪烏龍茶(鐵觀音)制作技藝已成為我國最精湛、最獨特的制茶技藝之一,名列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迎來全面保護與弘揚的嶄新時代。
在大品牌的帶動下,小品牌也不斷涌現。目前,福建有20家企業獲得中國馳名商標、中國名牌農產品和福建名牌產品,180家企業獲得有機茶、綠色食品、無公害產品認證。
閩臺互補,一葉香兩岸
10月26日,漳平臺灣農民創業園12家臺農、臺企精心篩選出40個茶樣,角逐出大陸首個臺灣高山茶茶王。目前,創業園有39家臺資企業,常住臺商300多人,成為大陸最大的臺灣軟枝烏龍茶產地。祖籍永福鎮的漳平市臺商聯誼會會長李志鴻在此開發了2000多畝茶園,他說:“回家創業的感覺真好。”
產茶新區大田縣9年前引進臺商彭寶法等創辦大方廣茶業公司。目前,大方廣已投入1500萬元,開發茶園600多畝,年產值400多萬元,公司所在地屏山鄉,成為大田產茶的核心區。彭寶法說:“雖然從臺灣來,但我很快就喜歡上這兒的高山云霧。”
小小一葉,香飄兩岸。閩臺茶業發展的階段差異性和優勢互補性,使閩臺茶業交流合作具有廣闊的空間。業內人士表示,閩臺茶業合作,使臺灣的資本、技術、管理、銷售等現代農業生產要素與福建的土地、勞動力、生態環境等有機結合起來,實現了兩地資源互補,堪稱閩臺農業合作與交流的典范。
目前,臺商已在福建創辦各類茶葉生產基地210多個,臺商李瑞河就是其中的代表。1993年,他到漳浦創辦天福集團。如今,天福集團旗下的天福茶業,在全國的直營連鎖店已發展到800多家,今年1-9月,天福茶業上繳稅收4246萬元,成為漳浦縣納稅額最高的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