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商網消息石阡縣從政策、項目、資金、技術等多方面全面推進茶產業跨越式發展,取得明顯成效。全縣茶園面積達10.1萬畝,躍居銅仁地區之首、全省第三。一座座“綠色銀行”,一道道綠色風景,成為貧困山區新的希望。
縣委書記楊德華說:“石阡工業短腿、三產發育不全,是一個典型的山區農業縣,卻有著悠久的茶文化,適宜種茶。在發展生態茶產業中,縣委、縣政府靈活運用各種政策,主動尋找突破口和發展空間,大膽創新發展模式,力推茶產業跨越式發展。能走到今天,是不斷解放思想、追求實事求是的結果。”
縣長趙貢橋說,石阡茶產業要乘勢而上、繼往開來,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要緊緊抓住“東茶西移”、全省大興茶業等千載難逢的機遇,不斷譜寫生態茶業新篇章。到2013年,全縣茶葉面積將達到25萬畝以上,實現產值7億元以上。
貢茶之鄉遇低谷
石阡栽種茶葉,自然條件得天獨厚,宜茶土地面積66萬畝左右,生長的茶葉富含鋅、硒等微量元素。據有關專家介紹,該縣的生態環境和自然環境是全國最適宜發展優質有機茶園的地區之一。
石阡茶葉生產有1300多年歷史。據《貴州通志》記載,石阡茶葉“始于唐代,種茶、飲茶遍及于明朝,歲約出10萬斤”。據唐代茶圣陸羽所著《茶經》記載:“黔中,生思州、播州、費州、夷州……十一州,往往得之,其味極佳……”。夷州即今天的石阡縣。清朝乾隆年間,該縣坪山鄉茶葉在納貢進入清皇室時,得到皇帝及大臣們的交口贊譽,將此茶列為每年必備之貢品。因此,石阡坪山有“貢茶之鄉”的美譽。
石阡茶葉香味悠長,經久耐泡。農業部茶葉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對該縣“泉都碧龍茶”、“泉都云霧茶”等系列茶葉產品進行質量安全測試,結果表明,石阡茶葉氨基酸含量為4%—5%,而江浙茶葉僅為3%;茶葉水沁出物含量在45%以上,而江浙茶葉僅為30%左右。石阡茶葉不僅清香馥郁、回味悠長,而且經久耐泡。
上世紀50年代,石阡茶葉較快發展,茶園面積曾一度超過萬畝,與湄潭一道成為貴州被國務院表彰的2個茶葉生產先進縣。當時,周恩來總理還為出席表彰會的五德鎮新華村親筆題寫“茶葉生產、前途無量”的錦旗,鼓勵該村繼續抓好茶葉生產。
然而,到了80年代,由于種種原因,集體茶場被分到一家一戶,茶園因管理不當而退化,有的甚至被改種成糧食作物。國有茶場由于管理體制等種種原因面臨倒閉。
到上世紀末,石阡縣可采摘的茶園僅剩下3000余畝。雖然“泉都碧龍茶”和“泉都云霧茶”曾在1994年前后獲“兩金一特”殊榮,終因茶葉產量上不去、市場開發不力等,未能充分體現其良好的經濟效益。
柳暗花明又逢春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石阡茶業在經歷寒冬之后迎來發展的春天。
2003年,縣委、縣政府經過深入調研后,決定抓住國家實施退耕還林政策、杭瑞高速“占補平衡”項目等機遇,深入探索、大膽實踐,引導部分群眾實施“退耕還茶”、“坡耕地植茶”、“荒山造茶”等工程,動員群眾集中連片改造老茶園,建造新茶園,吹響了石阡茶葉發展的號角。
退耕還茶、林下種茶、林下套茶,是石阡發展茶葉生產,調整農村產業結構、培育后繼財源的重頭戲。該縣采取“政府引導,農戶參與,企業操作,招商引資,鼓勵民間投資,整合資源,共同打造”的舉措,用足、用活國家退耕還林政策,全縣茶園面積迅速擴大。
據統計,2003年至2006年,新植茶園遍及全縣18個鄉鎮302個自然村,種茶農戶18166戶,茶園面積達7.5萬畝。其中退耕還茶、林下種茶、林下套茶面積達14249畝。
甘溪鄉是該縣利用荒山、草坡種植茶樹面積較大的鄉鎮。2006年,該鄉按照政府引導、大戶帶動、積極發展基本戶的方式,在四野坪、二坪等8個茶葉種植基地連片開墾荒山、草坡4500畝茶葉。
同時,縣水利局還在大石頭、席家山茶葉基地配套建設小水池,為茶葉后期生長、管理提供方便。荒山草坡種茶實現了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的一舉多得。
“占補平衡”是石阡大力發展新茶園又一重要措施。2006年,該縣抓住杭瑞高速公路建設用地耕地占補平衡土地開發項目的機會,積極將貴州黔興土地開發有限公司開墾的新地,以“大戶承包、龍頭帶動”的方式,將6個項目點新開墾的3800余畝土地全部種上茶苗,帶動周邊農戶種茶,讓土地的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完美結合。
加快土地流轉,引導農戶利用熟土種茶。高山茶這是該縣發展茶葉產業的新途徑。
2004年以來,該縣采取“連片規劃、群眾參與”的原則,鼓勵群眾改變傳統種植觀念,規模化種茶,茶葉種植由山坡轉為平地,由瘦土轉為肥地種植,使之成為農民穩定增收的支柱產業。龍井鄉新植的1960畝茶園,熟土種植面積就占80%,涉及農戶1300余戶。據該縣茶辦統計,熟土種植茶葉面積占該縣新植茶園總面積的40%。
2003年以來,縣委、縣政府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立足生態優勢的產業基礎,注重創新機制。堅持“先做大再做強、做優”的原則,縣財政每年不僅要投入上百萬元,而且還從林業、農業等相關部門調劑近1000萬元用于茶苗貼息、苗木采購、茶葉生產加工技術培訓、茶園建設,同時還從農村信用社給茶農協調小額信貸資金3000多萬元參與茶園建設。
政策、資金、技術等方面向茶產業重點傾斜。通過建基地、培龍頭、抓科技、強管理、活市場,全力推進茶產業建設。2003年至2005年連續3年實施退耕還茶、林下套茶等種茶工程,共建茶園39602畝;2006建園22897畝。已有1萬多畝茶園初見成效。
搶抓機遇跨越發展
2007年,石阡被列入我省茶葉產業發展重點縣。
該縣緊緊抓住大好機遇,制定了《石阡縣關于加快茶產業發展的意見》,確立了“以建設生態的理念發展產業,用發展產業的方式建設生態”的產業發展思路,決定每年拿出300萬元專項資金用于茶葉產業發展組織、扶持、獎勵、貼息等,加快全縣茶葉產業發展速度。
《意見》下發后,全縣干部職工以促進農民增收為目標,創新觀念、真抓實干,當年新植茶園25901畝,實現茶產高山茶業跨越式發展。全縣茶園總面積從2006年的7.5萬畝發展到目前的10.1萬畝。涉及種茶農戶23006戶,平均每個村有茶園1421.15畝,平均每戶茶農有茶園4.4畝。全縣茶園面積躍居銅仁地區第一、全省第三。
在新階段茶產業發展建設中,該縣采取政府引導、農戶貸款、財政貼息、統一組織、物化投入等方式,加大茶葉產業在技術改造、老茶園改造、新茶園建設及規模擴展上的力度。在堅持投資主體不變、投資渠道不亂、各記其功的前提下,明確由縣四大班子辦公室牽頭,抽選20個部門重點幫扶4個茶葉產業規劃帶建設。
同時,該縣規定,茶葉產業幫扶部門每年幫扶完成新植茶園200畝和幼齡茶園管理300畝、資金投入不得少于5萬元,實行任務不達標,幫扶不脫鉤。
整合所有支農資金發展茶葉產業,擴大茶葉種植規模。規定石漠化治理、財政扶貧、產業扶貧、整村推進扶貧、荒山造林、茶葉標準化建設、水土保持、安全人飲、通村公路、農業綜合開發、土地復墾、農機購機補貼等13個項目,要向規劃的茶葉產業帶或茶葉專業村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