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商網消息規模空前的二00八廣州“茶博會”今日開幕,世界茶葉產量前五位的產茶大國首次共聚一堂。業界權威人士指出,中國茶產業供大于求、大而不強,需以“引導消費”促行業“強身健體”。
中國種茶面積迅速提高,總產量每年穩增一個“日本”,但茶農人均產量僅為斯里蘭健康茶卡的五分之一,農業產值產出率遠低于其他產茶國;種植面積占全球的百分之六十,出口量還不到全球銷售需求的十分之一;中國進口斯里蘭卡紅茶翻一番,中國茶葉出口量徘徊在“三十噸”前;中國茶葉百強企業總銷售額加起來一百六十五億元人民幣,而一個外國名企茶品銷售額就是十五億英鎊;中國是最大茶葉產銷國,全國年人均喝茶僅為八兩。中國茶葉流通協會常務副會長王慶,簡短幾句話總結出中國茶葉現狀。
王慶認為,全球來說茶葉生產都是供略大于求,這在自由經濟、商品社會都很正常。作為發展農村經濟建設的一部份,中國茶園種植面積迅速提高,茶葉產量突破一百二十萬噸,其中內銷八十萬噸,出口三十萬噸,適度控制茶園種植面積,引導消費、開拓市場,是茶產業“健康之路”。
中國茶產業集約化程度、品牌知名度、國際影響力“三低”,茶企規模小、茶農人均產值、茶葉人均消費量少,王慶說,這些都是中國茶產業的“隱憂外患”。另一方面,消費習慣不同,外國人都以喝紅茶為主,但中國恰恰是“綠強紅弱”,紅茶消費一直都在退步,口感甚至不如斯里蘭卡、肯尼亞的,導致出口量一直難有突破。因此,對外要積極推廣中國綠茶,推廣中國茶文化、擴大出口量;對內要開發茶葉產品的品種,做到口味多變、能喝能用,產品年青化、功能化,提高行業產業化程度,引導“內外”消費,才能促使茶行業健康發展。而廣州茶博會就是一個讓不同茶葉口種、不同品牌、不同消費理念跳出區域限制,推廣茶文化的成功平臺。
本屆廣州茶博會展覽面積四萬平方米,共設展位九百四十茶藝九個,九個國家和地區的茶商參展,囊括六大茶類、一千多個茶葉品種。中國、印度、斯里蘭卡、肯尼亞、越南等主要茶葉產銷大國代表,聚首廣州茶博會開展國際茶業交流。
中國各名茶產區均亮出“鎮家之寶”,推廣各自茶品。福東省建武夷山三株珍貴大紅袍茶苗運抵廣州,贈送羊城。這是大紅袍活體植物首次來到廣州,在季風海洋氣候環境下培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