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江華瑤族自治縣大錫鄉大錫村后山,劉金香老人敏捷地爬上一棵3米多高的古茶樹,眼明手快地采摘春雨微潤后的新鮮嫩芽。
劉金香今年72歲,她采摘的這些野生古茶樹,樹齡最長的有300多年。
“我年年都采摘野生古樹茶,每年除留五六斤茶葉自家喝,其他都賣了,能賣幾千元。”劉金香說。
大錫村后山有10多畝野生茶樹,屬小喬木型大葉類茶種,類似云南勐海野生大茶樹,茶葉具有清香四溢、回甘持久等特點。
“在那個缺吃少穿的年代,收購茶葉的外地客商常拉著米、面來瑤山收購茶葉,一斤茶葉可換兩斤面,這茶樹養活了很多人呢!”同村一起采茶的許木嬌老人說。今年81歲的許木嬌耳聰目明,身手敏捷,每年采茶就能掙5000多元。
江華是苦茶的故鄉,約有2500年產茶歷史。“全縣古茶樹資源豐富,面積達2萬畝,樹齡在300年以上的古茶樹約有1000棵,樹齡最長的達1500年。”江華瑤族自治縣農業農村局高級農藝師李端生介紹,這些古茶樹大多生長在海拔600米至1000米的大山深處。
近年來,江華加大古茶樹保護力度,縣農業農村部門在小圩壯族鄉崇江村設立野生苦茶保護區,并撥專門經費用于古茶樹管理、復壯、繁育,古茶樹煥發新生機。
原載《湖南日報》2022年03月30日05版
來源:湖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楊永玲
通訊員 楊丁香 周兆江,信息貴在分享,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