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揚州八怪”大詩人王士慎,號巢林老人,飲嘗涌溪火青后,頓覺六腑芬芳,詩興大發,揮毫抒情曰:“不知涇邑山之崖,春風茁此香靈芽,兩莖細葉雀舌卷,蒸焙工夫應不淺;宣州諸茶此絕倫,芳馨那遜龍山春;一歐瑟瑟散輕蕊,品題認比玉川子;共...
涌溪火青茶產于皖南涇縣黃田鄉涌溪,生產歷史已有五百余載,曾為歷朝之貢茶,現為饋贈之佳品;產地風景秀麗,層巒疊嶂,山清水秀,鳥語花香;常年云霧繚繞,泉水潺潺。鮮茶葉如碧玉,味似花香;采摘標準,制作精良;成品火青形似珠粒,落杯有聲...
涌溪火青茶鮮葉采摘標準嚴格,有如下形容:兩葉一心(一芽二葉)、身大八分(身長為3厘米左右)、枝枝齊整、朵朵勻凈。即采摘八分至一寸長的一芽二葉,個頭要均勻,芽葉要肥壯而挺直,芽尖和葉尖要攏齊,有鋒尖,第一葉微開展仍抱住芽,第...
涌溪火青茶的貯存:1、簡袋保存:取無毒無味無隙的塑料食品袋,將干燥的茶葉用軟白紙包好裝入塑料袋中,排出空氣,封好袋口, 放入干燥、無味、密閉的鐵筒內,并在筒中放一截草紙包裹的木炭或干燥劑即可。2、瓷壇保存:用干燥、無...
涌溪火青風格獨特,品質優異,外形腰圓,緊結重實,色澤墨綠,油潤顯毫;香氣濃郁,鮮爽持久;滋味醇厚,甘爽耐泡;湯色黃綠,清澈明亮;葉底嫩黃,整齊成朵。干茶落杯叮當有聲,沸水中泡茶粒慢慢舒展,在杯中宛如蓓蕾初放,逐漸變成朵朵初開的蘭茶...
用于制作涌溪火青的鮮葉采自于一罕見的白茶變異品種――涌溪柳葉種茶樹。火青采摘期一般自清明到谷雨。每年清明后3-5天開采。每隔1-2天采一批,共采10天左右。鮮葉采摘標準嚴格,有如下形容:兩葉一心(一芽二葉)、身大八分...
涌溪火青茶屬珠茶,產于安徽省涇縣城東70公里涌溪山的豐坑、盤坑、石井坑灣頭山一帶,《涇縣志》上曾描述道:“由磨盤山(今盤坑)南趨至溪溪山廣袤三十余里,多產美茶并杉木”。這一帶山高林密,谷深溪涌,云霧繚繞,花草叢生,生態條...
涌溪火青歷史上在清咸豐年間(1851-1862年),年產火青曾達百余擔,其中高檔火青達20%左右。但以后至建國前夕,每況日下,瀕于絕跡。新中國的成立,使涌溪火青茶重煥生機。1955年涇縣開始恢復制作火青茶,當年并將5公斤極品寄往北...
“高山出好茶”,這是茶區人民長期從事茶葉生產的經驗總結。高山茶比平地茶好,內山茶比外山茶好,這已成為人所共知的常識。如聞名全國的“黃山毛峰”、“霍山黃芽”都是產于海拔500―1000米的高山上,其品質優異,深受廣大...
涌溪火青起源于明朝,由屯綠炒青吸收珠茶制法技術發展創制而成,三百年前已有盛名。后曾斷產,1956年方恢復生產。火青的干特別精湛,是目前其他炒青類綠茶炒干技術無法相比的;火青制造技術之精華在于炭火干。古有詩云:“摘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