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浦北縣緊緊圍繞“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和年度脫貧目標,采取有力措施,找準工作短板和問題,推動全縣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各項工作扎實開展及有效銜接,貧困村的村容村貌、貧困群眾的人居環境得到極大改善。截至2019年底,全縣78個貧困村全部實現摘帽,2016年至2019年累計脫貧9255戶40157人,貧困發生率從4.53%下降到0.23%,扶貧產業全面開花。
建立產業集聚發展機制,推動創業就業促增收
一是瞄準市場,發展優勢產業。出臺《浦北縣2018—2020年百香果和黑豬產業發展扶持獎勵工作方案》,從財政安排產業扶持資金,鼓勵企業、合作社和貧困戶等新發展種植百香果10000畝以上和新增養殖黑豬出欄20萬頭以上,有效帶動百香果、越州黑豬等優勢產業集聚發展。目前新種植百香果10000多畝,覆蓋貧困戶1350戶,新增能繁母豬5625頭,其中貧困戶247戶,在產業規模上實現新的突破。
二是健全“五+”模式推廣就業扶貧車間建設。堅持把就業扶貧車間建設作為產業扶貧的重要內容和促進貧困人口穩定增收的重要舉措,大力引導和扶持有條件的企業到鎮村建立就業扶貧車間,逐步推進農村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形成“一村一品”“一鎮一業”“一鎮多業”的產業大格局,有效帶動貧困家庭勞動力就近就業,增加工資性收入。目前,全縣共建成認定就業扶貧車間102個,解決就業人口8600多人,其中貧困家庭勞動力794人。
三是創建示范區,整合資源發展產業。全力打造石祖禪茶生態園示范區、佳茘特色水果(核心)示范區、越州黑豬養殖示范區、珠鄉橄欖(核心)示范區、百香果種植示范區、官垌魚養殖示范區等六大特色產業示范區,以點帶面核示范,全域推進,促進第一、第二、第三產業融合發展,輻射帶動貧困戶增收脫貧致富,推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如浦北縣石祖禪茶生態園示范區,通過“黨支部+合作社+基地+貧困戶”模式聘請貧困勞動力進入園區參與勞動,月均工資2000元至3500元采茶季節以及整理茶園的臨時用工規模在每年6000人次以上,其中貧困勞動力用工達2500人次以上,每人次收入80元至150元不等,輻射帶動龍門、白石水、張黃等鎮的1000多戶貧困戶從事工藝品編織、農家樂、鄉村民宿、土特產銷售等配套行業,戶均年増加收入5000元以上。
建立現代特色農業發展機制,促進持續增產增收致富
一是實施農業品牌發展戰略。加大對“新三品”品牌創建力度。充分發揮“政府+企業”在品牌發展規劃、品牌建設、品牌宣傳、品牌營銷等方面的統籌作用,大力培育一批“富硒牌”“長壽牌”“綠色牌”農產品,拓展營銷渠道,提升農業企業競爭力。結合自然、人文和工藝特色,從產業優勢、產品結構和技術特點出發,著重在品質、功能、外觀、包裝等方面進行整體打造,加強百香果、黑豬、官垌魚、荔枝、香蕉、茶葉、番石榴等特色農產品品牌塑造,推動特色優勢產業規模化、集約化發展,培育壯大品牌體系,打造全國知名的世界長壽之鄉農產品品牌。目前,全縣培育形成荔枝、香蕉、柑橘、百香果、糖料蔗、紅椎菌、茶葉、小青柑等超萬畝規模、超億元產值的現代特色富硒農業產業。
二是建設農產品交易電商平臺。充分發揮商務部門優勢尤其是電商服務優勢,建強基礎,優化服務,先后在全縣建成1385個村級電商服務站點,100%覆蓋貧困村。積極推進產銷對接,激發全社會參與消費扶貧的積極性,拓寬貧困村和貧困戶農產品銷售渠道,推動貧困村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加快發展,為產業發展做好銷售文章,增加貧困群眾收入,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截止2020年6月,全縣實現電子商務交易總額61.19億元,其中農產品交易額22.82億元,貧困村產品交易額6.76億元。
三是加強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以水果蔬菜為重點,繼續推進農產品產地初加工補助項目,推進產地初加工和冷鏈物流建設。建立從產地到市場的荔枝、香蕉、百香果等果蔬冷鏈運輸體系以及官垌魚等水產品流通體系。鼓勵企業利用產地現有常溫倉儲設施改造或就近新建產后預冷、貯藏保鮮、分級包裝等冷鏈物流基礎設施,開展荔枝、番石榴等清洗、分揀、包裝等流通加工業務,將供應鏈環節前置到距離農產品產地最近的地方,確保儲存、銷售鮮活農產品。
健全聯動提升模式,共同推進鄉村振興
結合開展鄉村風貌提升三年行動,按照“縣級有重點、鎮鎮有示范、村村有特色”的要求,突出“低成本、可復制、全覆蓋、可持續”原則,堅持著眼于長效治理,將鄉村風貌提升三年行動與脫貧攻堅、現代特色農業高質量發展、土地整治、生態文明建設等工作結合起來,著力推進政治、自治、法治、德治、智治“五治融合”,綜合治理,統籌推進。一是在投入上突出低成本。堅持遵循鄉村發展規律,分類別、分層次制定工作目標和建設標準,不搞“齊步走”和“一刀切”,突出“低成本”理念。以低成本理念貫穿村屯風貌改造的建設,在就地取材、設計形式、尊重自然、保護生態等方面下功夫,讓農村更像農村,總體投入成本較低。二是在做法上突出可復制。在堅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一村一策、一村一品的基礎上,注重推廣一批可復制可借鑒的做法,推動鄉村風貌提升工作連點成線、成片成面。三是在推進上突出全覆蓋。堅持群眾主體,做到宣傳發動全覆蓋、指導督查全覆蓋、“三清三拆”全覆蓋、示范帶動全覆蓋等四個覆蓋,把發動群眾、組織群眾、服務群眾貫穿鄉村風貌提升全過程,千方百計把群眾發動起來,全面壓緊壓實鄉村風貌提升工作責任,讓各鎮村學有榜樣、趕有目標、超有方向。
來源:人民網-廣西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