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這次在這里做得有19天零七個小時,一共得1770元。除去你買的1斤茶葉,該得1670元,現在你自己把錢點一下。”“哎呀!用不著點啦!你拿的都是很放心的......”這是印江自治縣龍津街道大石村茶廠負責人吳臣秀和工人田儒珍的對話。
7月10日黃昏時分,在龍津街道大石村茶山上,忙完一天的工人們正排隊領取這幾天管護茶園的工錢,整個茶山都回蕩著歡聲笑語。48歲的田儒珍接過自己辛勤勞動的工資,臉上露出了燦爛的笑容。
讓村民們欣慰的是,從茶青收購到管護茶園等費用,老板都及時兌現,大家干起來心里踏實。
“我們一年四季都在家門口做工,這個工錢老板開得干脆,我們要努力地幫老板干。”剛領到工錢的龍津街道大石村群眾楊再海表示。
但讓村民們參與茶園管護穩定就業,還能在茶園采摘茶青增收。
56歲的余運芬是大石村建檔立卡貧困戶,由于孩子讀書,她無法外出打工掙錢,村里的茶園便成了她一家的主要經濟來源。
“孩子讀書我又不能出去打工,我完全是靠在茶山上采茶掙錢供孩子讀書。”余運芬說。
2010年以來,該茶園一直嚴格按照“生態、綠色、有機、安全”等要求進行種植和管理,并采取人工除草、施有機肥,雖然管護成本高,但是提高了茶葉品質。
“因為每年要割草三次,都是人工割草。所施的肥料也是有機肥,我全年管護開出的人工工資要30萬元。另外翠峰、毛峰、大宗茶以及現在要采的紅茶茶青全年大概要花去50萬元左右。”龍津街道大石村金盅茶場負責人吳臣秀介紹說。
據印江縣龍津街道扶貧辦主任李政介紹,今年,龍津街道量化財政專項扶貧資金80萬元入股大石金盅茶場,采取“企業村集體經濟組織貧困戶”發展模式,每年按照入股資金的5%逐年遞增(增幅為0.5%)實現保底分紅,所得利潤按“73”模式分配,70%直接分配給沒有勞動力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和設立村公益崗位,30%用于村集體經濟積累,覆蓋貧困戶74戶251人,進一步鞏固提升脫貧成果。
該項目的實施,為村集體經濟注入新的活力,增強了茶場負責人吳臣秀創業信心,有效解決周邊群眾就業問題,拓寬群眾增收致富渠道。
“我主動來承擔這片茶山的管理、加工、銷售,主要是為了讓這片茶山能夠產生更高的效益,帶動更多的老百姓增收致富。”龍津街道大石村金盅茶場負責人吳臣秀坦言。
高山云霧出好茶。大石金盅茶廠茶園種植在龍津街道西北方向雞冠山下,與大圣敦毗連,產地海拔1200米,空氣清新,環境宜人。放眼山野,237畝成林茶園在云山霧海中若隱若現,景色美不勝收。茶山上忙碌的身影,正是村民們在用辛勞追逐的幸福生活寫照。
來源:金臺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