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時節的柘榮縣乍洋鄉,放眼望去,成片綠油油的茶園像一張張綠毯,鋪滿了層層疊疊的山巒。近年來,乍洋鄉立足“十里翠竹、萬擔茶鄉”的地域優勢,依托柘榮縣與福鼎市“山海協作”的有力契機,積極引導群眾發展茶產業,走出了一條“綠色興茶”之路。
守護一杯“放心茶”
讓茶香飄得更遠
在柘榮縣乍洋鄉前樓村生態茶園示范基地,去年種植的有機茶樹苗正迎風搖曳。通過觀察發現,一排排整齊劃一、錯落有致的小茶苗根部都連著一根管道。
“這是水肥一體化管道,與茶園中心的蓄水池、肥料設備相連接,每天定時澆水施肥,讓茶苗吃飽喝足。”該縣農業局副局長魏定華介紹說,該村通過制定有機茶園管理標準,采用水肥一體化設施、間種綠化苗木等方式,促進茶葉生產“三節”“三抗”“三提”。“三節”,即節約化肥30%-40%,節約用水25%-40%,節約用工70%-80%。“三抗”,即抗病蟲害、抗寒、抗旱,特別是抗寒,有效避免了冬天茶葉凍傷造成產量低下等普發問題。“三提”,即提高茶葉產量10%-20%,提高茶葉品質,提高土壤有機質。
為引導基地做好高質量茶葉種植、養護、管理,提升茶農種植高品質茶葉意識,乍洋鄉出臺了相關優惠政策,對參加各類茶葉評比獲得名次的茶企,給予資金獎勵或政策扶持;對進行無公害、有機茶等認定和認證的茶企給予一定獎補措施;對發展連片茶葉5畝以上的茶農,采取補助苗木等方式進行扶持。
此外,乍洋鄉還通過整合碎片茶園,匯聚臨近茶農散戶優勢資源,按照高標準打造有機茶園,設計涵蓋生產種植區、加工倉儲區、培訓中心區、創客民宿區四個功能區域,吸引附近茶農觀光學習,輻射帶動全鄉15000畝茶園改造升級,提升乍洋鄉茶葉品質和品牌知名度。
茶企“抱團發展”
帶動茶農增收致富
隨著時代的發展,“單打獨斗”的企業已很難做大做強,只有抱團發展,才能更好地抵御市場風險,贏得一席之地。
乍洋鄉共有95家茶葉加工廠分布在各個村,如何將這些企業抱成一團、共同發展?乍洋鄉鄉長劉茂周介紹,乍洋鄉黨委、政府遵循市場競爭規律,通過重點扶持大企業,引導其采取兼并、收購、參股、控股等多種形式,對茶葉企業進行重組整合,推進龍頭企業向集團化發展,逐步淘汰小、散、弱企業,并進一步規范加工流程、擴大銷售渠道,提高產品認可度。
同時,乍洋鄉還堅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大力發展生態茶產業,采取“政府引導、整合資源、集中連片、規模發展”的總體發展思路,通過“支部+公司+基地+農戶”發展方式,推進茶葉全產業鏈發展,促進茶產業轉型升級。“我們有效利用碎片茶園,整合周圍茶農散戶優勢資源,打造規范化基地,以提升乍洋茶業影響力和競爭力。”劉茂周說。
據了解,該鄉現有茶園總面積15000畝,茶葉總產量750噸,產值0.75億元,茶葉加工總產值1.4億元,帶動茶農人均增收2300余元。
如今,茶產業已成為乍洋鄉脫貧攻堅、全面小康的重要支柱產業,農村的變化越來越大,農民的錢包逐漸鼓起來了。
下一步,乍洋鄉還將鼓勵天順玉龍峰、九號生態茶葉、易品源等企業,抱團擴產創建鄉域茶葉品牌,打造千畝高優生態茶園,帶動茶農改良茶葉品種、規范茶山管理,實現提質增收。
開啟“茶文化+”模式
讓茶產業煥發新生機
乍洋鄉溪口片區茶業發展歷史悠久,早在元朝時期,就有農民種植茶樹,商人經營茶葉,這里成為福寧州的閩浙官道、物流樞紐和邊貿商貿中心,同時也是連通霞浦、福鼎、福安、周寧、壽寧等地的運輸樞紐,沿線茶館眾多,驛站林立,往來客商絡繹不絕,夜市紅火早市旺,茶葉貿易往來十分熱鬧。
如何讓具有歷史底蘊深厚的溪口片區茶文化變現 ?近年來,乍洋鄉深入挖掘茶文化,讓茶文化為茶產業服務,乍洋鄉開啟“茶文化+”的模式,加大“茶文化+教育”“茶文化+培訓”“茶文化+旅游”等方面的探索,讓茶產業煥發出新生機。
去年,乍洋鄉建設了溪口茶文化博物館和茶文化廣場,深度挖掘溪口歷史文化特色,留住溪口茶葉歷史發展的脈搏。并通過展示袁子卿、吳觀楷等一批溪口地區近代著名茶商的茶葉經營史,吸引更多游客以及茶產業愛好者、經營投資者前來觀光、研學和投資,不斷滿足群眾茶產業系列消費需求,公共傳播茶文化、拉動茶消費、創建茶葉品牌,推動茶產業發展。
據溪口村委會主任袁夢建介紹,該鄉將依托溪口村傳統古村的影響力,以及歷史茶葉文化的傳承力,結合永安橋、袁氏宗祠、鳳岐古民居、九龍井的等旅游資源,與旅游公司合作開發一條特別旅游路線,把茶文化和旅游結合在一起,讓“茶文化+”的理念能真正落地,推動兩個產業同步發展。
來源:閩東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