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里櫻花常含笑、萬畝茶海飄香茗。”走進湄潭縣湄江街道核桃壩村,漫山遍野的茶海、沁人心脾的綠色、聞之馥郁的茶香,讓人不禁為之沉醉。
作為中國西部生態茶葉第一村,茶是核桃壩的標志,通過40年的久久為功,茶已經融入了核桃壩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核桃壩因茶而富、因茶揚名。
聚人
“每天一到下午,錢就進腰包了。”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核桃壩村村民田仁江臉上一直掛著笑容。
田仁江本不是本地人,2013年,他們一家從沿河自治縣中寨鎮楊坪村來到核桃壩村,開始以種茶為生。
“老家條件不好,山高坡陡,距離沿河縣城70多公里,除了種點傳統的水稻、玉米外,一年下來沒有多少收成。”田仁江來到核桃壩村后,用自己以及兩個兒子多年打工的積蓄在核桃壩村集鎮買了一棟兩層樓的房子,開始在核桃壩定居。
“我現在租了7畝茶園,每天一早出門采茶青,下午6點,就有人上門收,每天能賣100多元,可以一直賣到11月左右。”在春茶采摘的時節,田仁江每天賣茶青的收入比現在要多好幾倍。一年下來,田仁江的7畝茶園能為他帶來近10萬元的收入。
現在,田仁江的3個孫子在核桃壩小學上學,和本村學生一樣享受著學費減免、營養午餐等優惠政策。“我們和本村人沒什么不同,共同安居樂業。”田仁江說,只要努力,搞農業也有奔頭,政策給力,他鄉就是故鄉。
在核桃壩村,像田仁江這樣的外來定居戶有235戶1325人,核桃壩村對農村土地改革進行的積極大膽探索,不僅讓他們擁有了自己的茶園,還在核桃壩擁有了自己的住房。
除了235戶1325個外來常住人口外,核桃壩村還有80戶約400人屬于租房戶?,F在每天仍然有“早出晚歸”的季節工近1000名,他們早上乘公交車來到核桃壩采茶,傍晚乘公交車離開。近幾年來,核桃壩的茶產業每年能為3000多名外來務工人員提供就業,本村村民也無一人外出打工。
今年45歲的余坤強是土生土長的核桃壩人,現在他已經是當地有名的茶葉經紀人。
“我家原本有10多畝茶園,現在全部租給了外來戶,每年茶園的租金有1萬多元。”除了這筆收入,余坤強主要的收入來源于“茶經紀”。每天下午,余坤強就會開著他的小貨車到附近的茶青交易市場,收購茶農采摘來的新鮮茶青,再將收購的茶青賣給當地的茶葉加工廠。
“每斤茶青能賺1塊錢,現在每天能收500斤左右,除去成本能掙300元。”靠做茶葉經紀人,每年能為余坤強帶來15萬元的收入。
寬敞的庭院、繁茂的花草、三合院式的黔北民居,余坤強家的房屋面積有1000多平方米,除了自己家人居住外,還將剩下的租了出去,每年能收2萬多元租金。
目前,核桃壩村擁有本地戶籍的859戶3607人中,已有一半以上的村民像余坤強一樣,脫離了傳統的一產,從事茶葉加工、物流配送、餐飲服務、直播帶貨等行業。
“城里人下鄉打工,外地人安居樂業。”這樣的稀罕事源于核桃壩茶產業分工的進一步細化,一部分核桃壩人走出茶園,專事制茶、賣茶等。人員分流造成采茶勞動力短缺,周邊的群眾聞訊到核桃壩打工,讓核桃壩的人氣越來越旺,也為核桃壩的茶產業發展帶來了新活力。
富民
靠著一片茶葉,核桃壩村早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就已經是遠近聞名的富裕村。已故的核桃壩村老支書何殿倫從1979年帶頭示范種植2.5畝茶葉開始,41年時間,核桃壩村的茶園面積達到了1.2萬畝,戶均茶園面積13畝。
劉澤遠是核桃壩村一品香茶業有限公司的負責人,每天除了收購茶葉、指導加工外,最讓他頭疼的是如何給外地客商分配加工好的成品茶,因為來公司買茶的客商太多,現在已經供不應求了。
“我們每天要收購3000多斤茶青,晚上要加班加點的生產才能保證第二天有茶葉交給客戶。”現在,劉澤遠的公司每年要收購茶青50萬斤,年產值在1500萬元左右。
七味茗香茶葉專業合作社是由核桃壩村50多家茶葉加工小微企業和加工大戶組成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合作社法人黃大燦這幾天正忙著茶葉出口俄羅斯的事,再過幾天,兩個集裝箱的茶葉就將出口到俄羅斯。
“合作社的建立,打破了以前核桃壩人單打獨斗賣茶葉的局面,通過抱團發展、分工協作,不僅可以爭取到更多的市場份額,還能進一步提升核桃壩的茶葉品質,讓核桃壩的茶葉不僅賣得好,還賣得遠。”黃大燦說。
是茶富裕了核桃壩。目前,核桃壩村擁有茶葉加工微型企業和加工大戶企業62家,其中省市級龍頭企業4家,年產干茶100多萬斤。2019年核桃壩村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8萬元,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7000多元,家家戶戶開上了小汽車,有200多戶村民在湄潭縣城買了商品房。
興旅
走在核桃壩村的集鎮上,分不清哪是游客,哪是村民。
核桃壩如意園飲食居老板何超這幾天正在抓緊時間打掃10余間客房,再過幾天就放暑假了,客房已被前來避暑的客人預定一空。
寬敞的庭院、專用停車位、干凈整潔的衛生環境讓如意園飲食居客源不斷,何超也經常忙里偷閑,去附近的樹林里找找蘭花,現在院子里擺放了幾十盆蘭花。
“別看現在有這么多,過不了幾天就沒有了。很多客人都喜歡蘭花,常常要我賣給他們,但這些普通蘭花不值錢,就全都送給了客人,過幾天我還要去多找些來。”何超喜歡蘭花,也喜歡做茶,每年他都要做幾百斤手工茶,要么送人,要么賣給有需要的客人。
“四川、重慶、廣東等地的客人喜歡來我們這里旅游避暑,有的客人一住就是一兩個月。”除了住宿,如意園飲食居最主要的收入還是來源于餐飲,周末或節假日的時候,餐廳里座無虛席。
餐飲、住宿、茶葉銷售,一年下來,能為何超帶來50多萬元的收入。
一片片茶園隨著丘陵起伏蔓延,民居、茶莊、花木交映其間,茗香茶韻撲面而來,茶海間、樹蔭下、廣場上,游人如織。以茶興旅、以旅促茶、農旅互動已在核桃壩村實現了良性循環。
如今的核桃壩村,一棟棟黔北民居分布在林茶之間,一條條休閑步道、木棧道穿越在綠水青山之中,老年公寓、百茶廣場、垂釣競技場、觀光亭、接待中心、農村公交、村電、衛生、物流、金融、供水、客房、會務等公共功能齊全。現在的核桃壩真正是“美麗鄉村是我家,農村更比城市美”,既保住了綠水青山,又收獲了金山銀山。
核桃壩村黨支部書記羅貴林說,現在的核桃壩人住得寬敞、行得暢通、穿得時尚,核桃壩因茶而興、因茶而富。核桃壩目前已實現歐標茶園全覆蓋,下一步將堅持做大做特茶產業不動搖,圍繞綠色健康發展做足文章,發揮全國農村改革試驗區的政策優勢,最終實現鄉村全面振興。
來源:遵義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