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至3日,第十屆“中綠杯”全國名優綠茶產品質量推選活動在北京、寧波兩地同時舉行,小罐茶為北京專業審評場地支持單位。據了解,這是該活動首次將審評場地設在北方銷售區域。
第十屆“中綠杯”全國名優綠茶產品質量推選活動現場
“中綠杯” 是我國綠茶領域內規模最大、知名度最高、最具影響力與權威性的專項評比活動,創立以來得到了全行業的廣泛關注和積極參與。該活動的舉辦,對促進我國名優綠茶產品的技術升級與品質提升,推動綠茶產業的可持續、新常態發展進程,延展產業轉型升級空間,發揮了重要的引領作用。
對于此次中綠杯將評審場地設在小罐茶,小罐茶副總裁曹衛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我們倍感榮幸‘中綠杯’能夠落地小罐茶,這是行業對我們研發團隊能力和專業的認可,更是行業對我們在標準化、工業化道路上努力的認可。綠茶作為我國主要的茶類,是產量最多,覆蓋最廣的品類。相信“中綠杯”作為綠茶領域最具影響力和權威性的評比賽事,隨著此次活動的開展和傳播,會讓更多消費者了解綠茶。同時對于我們小罐茶來說,這也是一次難得的近距離學習的機會,我們也將繼續努力,不辜負行業的認可,與行業同仁共同努力助力推動茶產業的升級發展。
小罐茶,作為茶企的新興力量,自成立以來逐漸嶄露頭角。為了讓消費者便捷簡單地買到真正的好茶,小罐茶打破農產品思維的禁錮,以消費品思維為核心,致力于用標準化、透明化,打造現代派中國茶品牌。創立以來,小罐茶在工業化、智能化上積極探索,走出了一條產業標準化發展之路。
用標準化切入市場,解決“買喝送”選擇難題
茶雖然是“國飲”,但長期存在“有品類,無品牌”的局面,消費者面臨“買時沒價沒標準,喝時不科學不方便,送時沒價值”的消費困境。小罐茶以統一等級、統一價格、統一規格等方式,實現了產品的標準化、透明化,解決了茶葉產品價值無法標準化的難題。
小罐茶采用統一的原產地原料、統一的工藝標準,實現茶葉的標準化。同時聯手8位制茶大師,將他們長年累月積累的經驗轉化為可量化、可復制的產品標準,確保小罐茶產品質量的優質、穩定。
在產品包裝上,小罐茶邀請日本知名設計師神原秀夫先生,設計研發了獨特的小罐包裝,一罐4g,實現了產品規格及飲用量的標準化。罐體采用安全、環保的食品級鋁材,加入真空充氮保鮮工藝,確保小罐茶不吸味、不受潮、不氧化、不破碎。
深化全產業鏈布局,實現生產加工環節工業化
在完成市場的標準化布局以后,小罐茶采取“倒做”策略,對茶葉的生產和種植環節進行現代化改造和標準化管理。
在產業上游,小罐茶建立生態有機茶園,從源頭規范研發生產標準,保障茶葉品質。與此同時,進行核心工廠的布局。2017年,小罐茶總投資15億元在黃山建設茶行業首個智能中央工廠,以期用智能制造變革茶產業。該智能化工廠是集產業技術研發、標準化服務、保鮮包裝、質量安全檢測及倉儲物流為一體的公共服務平臺。該工廠今年有望落成投產,將是國內規模最大、功能最全、設施最先進、配套最完善的名優茶產品創新生產基地。
小罐茶智能中央工廠
此外,小罐茶也一直進行智能化設備的探索和研發。小罐茶與業內頂級的智能設備制造商西門子、IBM等保持長期合作,聯合開發智能設備,提升茶葉生產加工效率。小罐茶與IBM合作研發的智能挑茶設備——AI挑茶工曾在2019年“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正式亮相。AI挑茶的整個過程模擬了人工篩茶、和挑揀的過程,但比人更加精確可控,且效率更高。保守估計,一條這樣的生產線每天可以完成200公斤毛茶的篩揀除雜工作,相當于50-60個挑茶工的工作量。
嚴苛品控,落實一以貫之的產品高標準
小罐茶在生產端和市場端的標準化得以順利運行,也得益于其統一、嚴苛的質量管控體系。通過將嚴苛品控打通、落實到全產業鏈中,小罐茶做到了每個生產環節的品質可控。
每一個罐小罐茶產品,從鮮葉、毛茶到成品茶都要經歷3項農殘檢測,4項安全認證,6道精選挑茶工序。大師參與茶葉從采摘、制作工藝到審評的全流程,全鏈條把控生產與檢驗。同時,為了確保產品品質的穩定,小罐茶建立了大師+專家團隊的審評標準,設立專門的審評團隊,從五因子法、盲測盲評、問題追溯到源頭等各個維度對產品進行篩查把關。審評師一旦發現產品某個指標未達標,都擁有一票否決的權利。
小罐茶專業審評師
標準化、工業化,是中國茶葉市場產業化、規模化發展的必由之路。傳統而古老的中國茶想要走向更大的市場,必須向標準化生產邁進,以標準化帶動茶葉品質提升、使產業獲得良性發展。中綠杯的連續成功舉辦,增強并擴大了標準化思維的影響力,顯著促進了我國名優綠茶產品的質量提升。而小罐茶作為茶葉產業標準化探索的企業代表,未來也將繼續探索茶產業標準化之道,為產業可持續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來源: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