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植特點
根據武夷山茶農經驗,認為單株種植不易成活,多數都采用單行雙株種植,移栽前先開深60cm、寬60cm的定植溝,然后施下牛糞、茶籽餅做基肥。由于肉桂分枝能力強,特別是在肥培管理水平較高的情況下,分枝能力尤強,因此適當放寬行株距,有利于培育較為寬闊的高產樹冠。據調查結果表明,行株距以150cm×50cm的種植方式較適宜,十年生茶樹樹高平均達1?郾45m,樹幅平均達185m,根系分布深廣,畝產達2500kg以上。
(二)培育樹冠
根據肉桂直立性和分枝能力強的特點,幼齡茶樹采用三次定剪,配合多次打頂采摘的措施來培育樹冠。具體做法是:春季定植后,第二年春茶前定剪第一刀,高度為離地面25cm,剪去主枝,保留側枝;第二次定剪在第三年,在原剪口上提高25cm;第四年進行第三次定剪,再提高15cm,用籬剪將冠面剪平。從第二次定剪后,依新梢生長的情況,可適當打頂采摘,以促進分枝,有效培養骨干枝粗度。投采后每年或隔年進行一次輕修剪,經多年采摘和多次輕剪的肉桂,如果發芽力衰退,結節枝叢生時,則需采取一次深剪,以恢復樹勢。
(三)耕作與施肥
肉桂茶園管理方面的主要特點是采取傳統的武夷耕作法,即秋挖和客土法。據調查,武夷耕作法早已流傳于整個閩北茶區,目前仍在沿用。
1、肉桂茶園每年中耕除草僅進行一次,少有兩次,一般都在早春前進行。深耕包括"挖山"和"平山"兩個階段,一般于每年秋初挖山,深挖30~40cm,除在茶行間正常深耕外,還將茶樹根旁及間隙中的土翻到茶行間,有的甚至以鋤擊打茶樹根,使附著的土脫落后挖出。把根旁土翻至行間呈畦狀,茶樹根際則成畦溝狀。挖松的土壤暴露較多,受日曬雨淋,加速風化。經數月于秋末冬初再平山,用客土將畦溝填平。
2、肉桂茶園的培肥原則是"以山養山",不施化肥,僅結合平山增加較肥沃新土作為肥料,俗稱填山或客土。這些新土取自巖縫地表之枯枝落葉和肥土。填山的目的,一方面起覆蓋和加深土層作用,另一方面作為補充土壤養分之用。填山的數量依土源的遠近和勞力情況而定,肉桂茶樹每叢多者填50~100kg,每隔三年填土一次,據武夷山茶農說,填土一次可保持三年肥力。近年來部分茶園使用茶籽餅混合草木灰和客土,于平山時施放,效果顯著。
肉桂茶園這種培肥方法,對其保持茶葉特殊的"巖韻"風格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花工太多,大面積茶園不宜采用,實際肥效也不比其他肥料高。近幾年來,崇安茶場為了提高單產,進行了施化肥試驗,雖然產量有所提高,但對成茶香氣有不良影響,后又采用茶籽餅肥與草木灰配合施用,也可與桐子餅各半單獨施用,效果較好。此外,肉桂茶園與其他烏龍茶區的茶園一樣,一般不采用根外追肥,因為根外追肥后,新梢持嫩性強,不易老化,節間長,制茶時做青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