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創始在何時,在中國陶瓷史上一直是懸而未決的問題。明、清時代的史籍中明確地說,紫砂陶器創始于明代弘治、正德年間,金沙寺的和尚和書僮是創始人。
宜興境內河湖密布,土地肥沃,陶窯比肩,竹海連綿,茶園漫布,石洞遍山,素有“洞天世界”之稱。據考古資料證明,7000多年前,宜興的農業就已經萌發起來,農業文化和制陶技藝名聞中華。先秦時期,吳越文化在此交匯,宜興的先人們為吳越文化的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唐肅宗時,“陽羨貢茶”就已經名冠全國,“陽羨紫筍”被列為進貢珍品。
宜興的黏土礦有甲泥、紫砂泥、白泥、嫩泥、綠泥、小紅泥、小黃泥等,已探明工業儲量6000萬噸,預測遠景儲量10億噸。
宜興天然水質好,礦化度為100-200毫克/升,屬軟水;HP值為6.5-7,屬中性水。
宜興的吳文化
吳文化泛指吳地從古至今所創造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所有成果。一般是指寧、滬、杭、太湖流域,以及浙北、皖南、江西北部、河南及山東一部分地區,其中心地帶在長江下游三角洲。江蘇宜興地處吳中,是吳文化發源地之一。吳地山水秀麗、景色神奇,兩宋以降,學人輩出、文風昌盛,成為江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宜興的紫砂陶器、蘇州的刺繡、南京的云錦、揚州的漆器和蘇州桃花塢的木版年畫等享譽天下。
吳文化就是水的文化、細膩的文化、靈秀的文化、柔美的文化。
吳地器物的形態受吳文化的影響具有3個鮮明特點:①天人合一,與自然高度和諧。取于自然,高于自然。雖由人作,宛自開成,人們對自然巧為利用,又賦予其豐富的文化內涵,情、景、意合為一個有機整體。②精致、細膩、淡雅的性格。③內斂、實用、重內涵的特征。吳地的手工藝制作多為生活用具,紫砂器就是其中之一。
宜興具有發達的陶瓷產業。新石器時代,陶器的生產和運用已占據了相當重要的位置,歷來就有“處處皆窯、遍地產陶”的景象,被人們稱為“中國陶都”,尤其是紫砂陶被譽為“陶都之花”。
宜興的茶文化
中國是茶的發源地之一,又是產茶大國,茶文化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一脈,已有著幾千年的歷史。飲茶能夠防病益壽,加上文人參與和推動,飲茶又成為一種風雅時尚的文化行為和社交方式延續至今。
由于各地人文習俗的差異,從而形成了與飲茶有關的茶飲、茶山、茶種、茶語、茶俗、茶水、茶具、茶品、茶宴、茶藥、茶道、茶詩、茶文等一系列源遠流長的中國茶文化。宜興作為著名茶鄉,已有1200多年的種茶史。詩人盧仝曾留下“天子未嘗陽羨茶,百草不敢先開花”的千古佳句。陽羨茶作為貢品,深得皇親國戚的青睞。人們在飲茶的同時會友、對弈、閑聊、深談、應酬,此時的茶具就成為一種文化的承載物,自然成為人們把玩、觀賞和閑談的內容,而形成了“茶必陽羨茶,壺必紫砂壺”。吳地茶文化的發展為紫砂壺的興起與藝術的發展營造了良好的人文環境。宜興紫砂器的產生
明代嘉靖紫砂藝人龔春的出現,把中國紫砂器推進到一個新的境界。龔春本名“供春”,少時為吳頤山的書僮,當吳頤山在金沙寺讀書時,供春就偷閑出來,私訪寺內制壺的和尚,心手并用,學以習之,終成大家,他制作的紫砂壺被稱為“供春壺”;當時有“供春之壺,勝于金玉”之美稱。供春所制茶壺,款式不一。主要有“龍蛋”“印方”“刻角印方”“六角宮燈”等,尤以“樹癭壺”獨具風格——此壺呈栗色,乍看似老松樹皮,凹凸不平,類松根,質樸古雅,別具匠心。
在古今文獻記載上,對紫砂壺有多種稱謂,如“茗壺”“注春”“茶瓶”“茗瓶”“瓦壺”“泥壺”“紫甌”“砂罌”“紫砂罐”“朱泥壺”“茶注”“砂壺”“宜壺”“砂器”“紫砂器”等等,雖然名號不一,稱為互異,但大都是指宜興的紫砂壺。
宜興紫砂器的特點
紫砂器是一種炻器,是一種介于陶器與瓷器之間的陶制品。紫砂器的特點是結構致密,接近瓷化,強度較大,顆粒細小,斷口為貝殼狀或石狀。紫砂器以器形、泥色和儒雅風采取勝。
紫砂器不掛釉,而是充分利用紫泥本色,表現器物的形態靈動、色澤溫潤、古雅可愛。在宜興紫砂器中,最受稱頌的是紫砂茶壺。
紫砂茶壺的興盛與飲茶風尚的盛行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
紫砂茶壺形態迷人,氣韻儒雅、精美之極,是特色鮮明、一枝獨秀的文化品種。總的來說,紫砂壺的優良特性表現在:
(1)胚體透氣性好、泥色多樣,視覺效果豐富。
(2)經久耐用。經久用反而光澤美觀,“壺經久用,滌拭目加,自發暗然之光,人手可鑒。”(《陽羨茗壺系》)
(3)壺色豐富多樣。砂泥色多變,耐人尋味。
(4)宜茶性好。
按照宜興紫砂行業的傳統分法,紫砂壺被分為光貨、花貨和筋囊貨三大類。從名稱可以看出,凡壺體為幾何體,表面光素的都叫光貨。花貨是在壺體外以雕塑或淺浮雕的動植物裝飾。筋囊貨是說壺體似植物的棱瓣組成,形式多為對稱型。
紫砂壺造型多樣,有清秀飄逸的、古樸敦厚的、粗獷簡樸的,自古以來,內涵豐富并具有協調之美的作品才是真正完美的紫砂壺。但總的來說,輕快明朗、極具靈氣、精巧秀美、富有流動感是其主要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