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曼:中國世博十大名茶總策劃、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常務理事、寧波東亞茶文化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吃茶去》總編
在中國各地眾多旅游勝地,寺廟景點占據了一大部分。于是出現了許多問卜燒香、祈求菩薩保佑的人,而我對于這類事情歷來采取不參與主義。曾經看到過一些人到寺廟里去求簽,若求得上上簽,喜上加喜;若求得下下簽,頓時容顏失色,甚至有些人還苦苦哀求寺中僧人為其指明一條消災之途。我們只能憐憫這些人的不幸和無知,何必要預知未來的兇吉呢?這種在精神上的受苦,全在趨利避害的欲望太切而篤信幽冥之事。
幽冥之事,實非常人所能說得清楚。就連睿智過人的孔子,也只采取存而不論的態度,“子不梧怪、力、亂、神”,何況我等平庸之人。所以求簽問卦卜兇吉的事,我素來不予問津,甚至是持反對態度的。道理很簡單:我若不相信迷信之事,求兇求吉都與我無關;我若是相信這類事情,求兇則惶惶然,無故平添精神負擔,沒有什么好處。若求之為吉,則以為萬事通達,遂懈怠人生態度,不求精進。如此,還不如平平常常度日,無優無慮豈不快哉。
對于這個問題,《焚書》中李卓吾在《復耿侗老書》中說得極好:
新奇正在于平常,世人不察,反于平常之外求新奇,足豈得謂之新奇乎?蜀之仙姑是己。眾人咸謂其能知未來過去之事,爭神怪之。夫過去則余已知之矣,何待他說。未來則不必知,又何用他說耶!故曰“智者不惑”。
“未來之事不必知”,知道了又能怎么樣?殊不知人生途中,兇吉之事則時時隱伏于你目前的平常生活和工作中,與其求未來之兇吉,不如修當下之平常。現在有些僧人,我實在不敢恭維,明知求簽問卜之事有違佛祖之意(佛教是最反對迷信的,尤共是禪宗,主張自性是本心,不向心外求佛),卻也要拿“簽”來指點眾生,點來點去,其消災途徑,無非“多做善事,廣結善緣”。而舉善、揚善本來就是佛教的基本思想。由此看來,未來的兇吉之說,最后仍然落在日常生活之中。佛家的因果說,也可以用來說明許多俗界事物間的種種聯系。
所謂“多做善事”,先善其心,方可行善事之舉。倘若先存了一個“消災”的用心,刻意去做,則善事之中暗藏“功利”,善事會變味。如今在眾多燒香拜佛的人中,真正善男信女恐怕不會很多,真正能了解佛之本意的人少之又少。佛說:“此須心行,不在口念。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電。口念心行,則心口相應”(《壇經》)。又有多少人能理解。
自以為多念幾聲“南無阿彌陀佛”就可變以善心,未必有多少靈驗。所以求僧人指點,實因不知萬事間的因果關系。倘不從根本上善良正直,立身于做人和“直心是道”上下功夫,一切求簽問卜、燒香拜佛總是枉然,佛本身就是這樣提倡的。
儒家主張個人的修養需要從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做起。《易傳》也認為:積蕃之家有余慶,積不善之家有余殃。佛門有“吃茶去”禪理,主張吃茶的過程就是參佛的過程,以茶的平和之心修身自己,當下積德;以茶的廉美和敬之德善化自己,獲得當下禪喜。佛家行善論與懦家理論殊途同歸矣!提倡“吃茶去”的修行觀來替代求簽問卦和祈求菩薩保佑的行為,從而誠意正心行善揚善,這于我們社會總是有百利而無一弊。所以我說:
問卜與求神,不如吃茶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