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中所示為一把民國“三友”紫砂壺,方口,束頸,扁腹。松干形凸鈕,竹節形彎流,梅干形曲柄,造型獨具匠心。一面口沿下刻“逸民氏制”,字下五片竹葉,翠竹一枝與流相接。另一面沿下刻“三友”,三朵梅花綻放,兩朵含苞欲放,一分為二的梅枝從柄上橫斜而出。松干形蓋鈕坑坑洼洼,上端枝上結著六七個松球。底款為“平定復新工廠”篆書。
“三友”指的是堅忍不拔的蒼松、直節中空的翠竹、傲雪凌霜的寒梅,因為三者都有終年不凋、剛毅堅韌的高潔風格,所以被世人美稱為“歲寒三友”,是人格高尚的象征。蒼松在萬物蕭疏的隆冬依舊郁郁蔥蔥、精神抖擻,象征著青春常在和堅強不屈,在文人墨客的心目中有著極高的地位。翠竹因竹莖中空而喻謙虛,竹節分明而喻有節操,常年不凋、堅貞挺拔而喻高風亮節。梅花因不畏寒冬、傲然卓立的高貴品格,同樣深受文人雅士的喜愛,故稱君子當堅貞如梅。
平定紫砂歷史悠久,早在東漢時就開始燒制,明清時期更是飛速發展,燒制的器物非常精美,雅俗兼備,并躋身于清代皇家“土貢”四窯之列。民國時期,在宜興燒瓷藝人的無私幫助下,平定紫砂在實用性和觀賞性上有了新的突破,燒制工藝達到極高境界,被選到北京參加“國貨展覽會”而名噪一時。此時燒制的紫砂器,色澤鮮亮,造型美觀,不僅在山西一枝獨秀,而且遠銷海外。這把紫砂壺即代表了當時平定紫砂的最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