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腹提梁壺及底款“邵允思制”方印
早期的紫砂壺以提梁壺居多,因為早期紫砂壺并非用來泡茶,而是煮水用具。有了提梁,無論架于火上煮水,還是坐在爐上煮水,提取拿放都很方便。宜興羊角山宋代窯址出土有紫砂提梁壺殘件,南京博物館所藏目前有明確紀年的最早的紫砂壺也是提梁壺。相傳明代的紫砂四大家之一趙良最擅長制作紫砂提梁壺,然而實物難覓其蹤。也或者,有實物而未落款,因此人們難以確定是趙良所作。晚明以后,紫砂壺直接用來泡茶了,但是提梁卻沒有消失,直至今日,提梁壺被作為紫砂傳統造型保存下來。
圖中所示即是一件紫砂提梁壺,此壺通高13.4厘米,平嵌蓋、扁圓鈕、三彎流,其壺身造型如鼓,蓋與底皆平,壺腹飽滿,壺肩處有一圈類于鼓釘的裝飾,以白泥堆塑而成。提梁渾圓,在壺上方形成半個圓拱,流暢而有氣勢。從體量看,此壺是泡茶用壺;從質地看,此壺泥色深紫,砂質明顯,夾有點點黃色顆粒,即俗稱的“桂花砂”,壺體觸手質感強烈;從工藝看,提梁根部與壺身相接處、壺流與壺身相接處,都可見竹刀刮抹痕跡。壺的內部泥片相接十分明顯,壺流處為獨孔。此壺形制十分獨特,難得一見。尤其提梁造型神韻別致,乾隆年間邵旭茂大提梁壺隱隱有其遺風。
在壺的底部,有一方形印款“邵允思制”。宜興邵家壺歷史悠久,自明至今,歷代皆出名師,尤以明代萬歷邵文金、文銀兄弟及邵蓋,清乾隆邵元祥、邵旭茂,以及嘉道年間的邵大亨為著名。此壺的作者邵允思,亦是明代制壺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