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茶葉的故鄉,也是陶瓷的故鄉;是茶文化的發源地,也是茶具藝術的創制地。茶具一詞最早見于西漢王褒的《僮約》賦中“烹茶盡具”一詞,即是說烹茶而極講究其用具。唐代時,朝野上下無不以飲茶為樂,茶還在佛、道等宗教影響下,成為款待賓客、祭掃神靈、佛祖及先人的必備之物,茶具也就成為與飲茶密不可分的組成部分;唐宋時期是我國歷史上的茶文化全盛時期;社會上嗜茶成風,以飲茶為時尚、為雅事和樂事;士大夫們不屑于家中的雜務,而對茶事卻是不厭其煩、精心操作,用于茶事的專用器具【即茶具】也隨之應運而生。古人甚而借“具”之美來烘托“茗”之佳;作為茶葉之鄉的我國,茶具歷史也十分悠久,因而茶具文化也是茶葉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唐宋以來,茶具依其質地不同,可分為陶土茶具:【瓷質茶具、漆器茶具、金屬茶具、玻璃茶具、竹木茶具】等;而在宋代時,瓷質茶具的生產異常繁榮,出現了各種不同風格的瓷茶具;當時著名的瓷窯有:【杭州官窯、浙江龍泉哥窯、河南汝州汝窯、河南鈞州鈞窯、河北定州定窯】等五大名窯。歷史上最古老的茶具,大約可推陶土制的缶,類似今天四川、云南的烤茶罐,它既可用來煮茶,也可作盛具用;雖形狀古樸,但笨重粗糙;西漢以來出現了釉陶茶具,外表光亮平滑、且色彩鮮艷、初現了茶具的藝術性;唐代時,以陶瓷茶具為主,同時貴族、富家也出現了金、銀、銅、錫等金屬茶具;宋代“斗茶”用的茶具,以黑釉盞為主;元代時青白釉茶具較多,明代中葉出現了紫砂壺;。至清代,廣州織金彩瓷、福州脫胎漆器等茶具相繼問世;近代,則有了玻璃茶具和搪瓷茶具;我國的茶具林林總總、儀態萬千,茶具藝術絢麗多姿;明清清茶條具講究精工細作,注重裝飾,茶具上的文化氣息已愈來愈濃厚;清代,茶具的制作更是進入了色彩紛呈、空前絕后的時期;制作茶具的主要材料,陶制茶具和瓷制茶具則進一步發展,形成了聞名世界的景德鎮瓷器和宜興紫砂陶器兩大系列。
現在人們一飲茶就會想到茶具,飲茶方式和茶具的關系相當密切,再好的茶葉也需要有茶具泡才能體現其香氣四溢、味道醇厚、湯色明亮等特征。那什么樣的飲茶方式需要什么樣的茶具呢?
唐宋時的飲茶方法:是將鮮葉蒸熟后,經搗碎做成餅,再用繩子串起烘干,稱【茶餅】或【餅茶】;喝茶時由喝茶人將餅茶碾成碎末{也稱末茶}放在鍋里煎煮,以讓茶葉充分滲透再喝,因而當時的茶具十分繁雜。茶圣陸羽在其《茶經四之器》中就列舉了共計二十八種茶具;除常用的煮茶、飲茶、貯茶的茶具外,還有用以碾茶的茶具:茶碾和茶羅。茶碾為碾茶之工具,有木質茶碾和石質茶碾;木質茶碾用質地堅硬細密且無異味的木材制成,上等者為橘木,次為梨木、桑木、桐木等;此種木茶碾由【碾盤】和【碾墮】組成,碾盤外形四方,中間剜空成圓孔,正好容“墮”;碾墮是一塊圓木,在中間安上輪,碾茶時以手持軸轉動碾墮,靠碾墮與碾盤間的擠壓來碾碎茶餅。茶羅即“篩子”,茶圣陸羽稱之為“羅合”,羅合的羅圈是用竹子或杉木經烘烤彎曲而成,圈面上涂刷油漆;羅面是用細紗絹制成,羅(篩)茶末時,要加上蓋,以免茶末飄散;宋代茶羅的羅圈,考究的用金銀制成,羅面則采用四川鵝溪所產的細畫絹制成;當時的品茶者,多用茶碾和茶羅自碾自羅。
隨著制茶、飲茶風尚的變遷,從唐宋時的將茶餅研碎煎煮,至元代時用鮮葉放在鍋里蒸制成整片葉子的【散條】(亦稱“蒸青散條”)煎煮,至明代時則將“蒸青”進一步改為“炒青”,飲茶方法也由煮飲變為泡飲;故茶具除原有的茶盞、茶杯外,明代時又出現了專為品茶而用的【茶壺】,從此盞與壺成為最基本的茶具。
中國茶具在歷史的長河中發展創新,其藝術性不斷地增強,具很高的審美價值;人們在品茶的過程中同時欣賞各式茶具,也就成為品茶的自然衍生,成為了一種溫馨愉悅的審美過程;茶具不同尋常的發展也讓其增添了一份神秘的色彩,茶與茶具相得益彰;既形成了“茶文化”,也形成了“茶具文化”。